胖山講得很細,某人則是聽懂了個大概,舉個例子說說關於女子在這個時代的“姓名”構成吧。
就拿一女子出嫁前和出嫁後的姓名對此,大家就可以輕鬆讀懂這個時代的對於女子稱呼的問題了。
女子出嫁前,她們需要在姓或氏的後面加字尾構成我們所說的“名”,可這嚴格來說不屬於姓名,只是一種稱呼而已。如孟姜,吳姬,洛女等。
這裡“吳姬”的意思呢就是:從吳地來的那個女子;“孟姜”的意思是:姓孟的那個美貌的女子。姜,是用來形容女子貌美的形容詞。
待女子出嫁後,她們則需要改為丈夫的姓氏,直接在前面加夫家的姓氏。
這就像現代的某個島國一樣,他們至今還保留這樣的傳統,所以說他們要說和華夏沒關係的話,那真的就是白日見鬼了!
如蔡智姬,趙莊姬。“蔡智姬”的意思是:嫁到蔡家或蔡地)的那個智家女子。而“趙莊姬”的意思是:嫁到趙地的莊地女子……
而且這個時代的姓,氏其實是兩種意思,二者之間有著嚴格的區別意義,不像後世那樣,已經把它們混為一談統稱為姓氏。
在這個時代有著“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的說法。
也就是說,姓是用來區別血緣關係的,加強同姓之間的認同感,促進內部團結,增強總體競爭力。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同姓結婚,後代不會繁盛。
原來早在春秋之時,我們的老祖宗就發現了近親結婚帶來的危害,果然老祖宗的智慧不是蓋的。
由於這一認識,周人便特別強調了“同姓不婚”原則。
比如說,當時的周王是姬姓,在分封的各個諸侯國中,也有許多姬姓國家。
正常情況下,他們是不允許通婚的,他們只能和別姓諸侯通婚。
而氏,則是用來區別貴賤的。周實行的是宗法制度,貴族分為大宗和小宗。
比如周王室,嫡長子是太子,自然是大宗,那可是以後要繼承王位的,而別的兒子自然也就成了小宗,他們或許會有自己的封國。
但是這裡面就牽扯到一個高低貴賤的分別,畢竟真正的天子身份才最為高貴,其他的同氏一族也只是附庸罷了。
……
這些便是這個時代人的姓與氏與名,如果某個大兄弟也穿越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可別忘了老夫的好心提點,避免關鍵時刻出糗丟臉,甚至是落了性命!
既然搞懂了她們的姓名構成,那以後魅是不是要同老夫姓寧了,也就是“寧魅姜”。<,這也太難聽了吧,不過還好,嘻嘻”某人喃喃低語,一絲幸福的喜悅爬上嘴角。
“老弟,你在說些什麼呢,快走吧,我估計要得到你所說的麵粉多少要費些氣力了”。
……
喜歡祖龍之尊請大家收藏:()祖龍之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