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你還覺得,需要帶著這部電影去參加威尼斯電影節麼?”
江月笑看著姐姐,順手在她的面前放下了一杯鮮榨果汁,“卡梅隆和小李子明顯被電影中的身影所吸引,一位好萊塢超a,一位世界級名導,他們在看完之後,都沉默的沒有評價,你覺得在這種情況下,還需要去威尼斯打廣告麼?”
連續幾個詢問,令江火笑著搖頭,擤鼻感嘆的同時,她還輕抿了一口果汁,“不需要了,因為——那些老頭,會幫我們做宣發……”
為什麼很多人,會帶著自己的作品去參加各式各樣的知名電影節?
還不是想透過這種媒體匯聚的渠道,宣傳自己的電影麼?
就比如說昆汀這回帶著《好萊塢往事》參加戛納,什麼‘金棕櫚獎的最有力爭奪者之一’,什麼‘超豪華陣容大片《好萊塢往事》全球首映’,什麼‘小李子重返大銀幕,牽手昆汀《好萊塢往事》’,什麼‘昆汀《好萊塢往事》釋出會現場撒狗糧’,什麼‘昆汀從不讓人失望!《好萊塢往事》炸了’等一系列狗血宣傳標題,皆如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
這種博人眼球的宣傳,這種口碑炸裂的引導,是各家電影公司,都期望的存在。
至於標題黨、震驚部?
得了吧,只要能達到廣而告之的目標,只要能吸引大批觀眾走進影院,這個營銷,就是成功的——去年的《暴雨》便是這樣,之前的《斷背山》,也還是這樣。
電影節上的造勢,其實是一種雙贏。
主辦方需要這些大牌的流量,而這些大牌的作品,則需要‘相對專業人士’的認可。
說白了,那就是商業互吹。
你拿流量我賺錢,誰都不虧。
但——
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針對一般電影而言。
現在,江火拍出來的這部《夢露》,不是電影節上的那些大眾評委能評的。
又或者說,那些榮譽還沒她多的傢伙,吹出來的話,不夠分量。
暫時拋去影片質量,光看整個名單。
製片人:江火、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執行製片:克里斯托弗諾蘭;
監製:弗朗西斯科波拉;
編劇:伍迪艾倫;
導演:江火;
不看僧面看佛面,光是這些名字,就足以讓那些想要鑽進好萊塢的國際評委狂吹了,就算影片效果真的被他們稱之‘驚為天人’,但外界的反應,也不會太過強烈。
因為整個名單上的這些傢伙,隨便挑一個出來,就足以吊打那些評委了。
在一個有著分豬肉之嫌的電影節上,收穫讚譽,捧下獎盃,然後大肆宣揚?
對於普通電影而言,的確可以這麼做,但《夢露》,真的不行。
除非——
《夢露》這部電影的最終效果,並沒有達到江火的預期。
只有這樣,她才需要商業吹水。
而現在,營銷方式得換一換了。
有資格評它的人,其實就那麼幾個。
就比如說那個欠了江火一篇兩千字觀後感的詹姆斯卡梅隆,還比如說剛剛得到江月投資的彼得傑克遜,再比如說今年拿下最佳導演的馬丁斯科塞斯,以及他的徒弟奧利弗斯通,又或者說是他們的同門昆汀塔倫蒂諾,再者就是和江火合作過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以及和這群傢伙穿一條褲子的喬治盧卡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