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勃?你在說什麼?”
“小秘密?什麼小秘密?”
“還是在說我投資的那家科技公司嗎?你要是覺得有問題,可以和喬布斯去查嘛?”
“我不相信,你們手上沒有我那家公司的資料?你難道沒有發現,我似乎是被騙了?”
呵……
回想著十二月初,江月那滿是無奈的回答,靠坐在轉椅上的羅伯特艾格,便自嘲的笑了起來——被騙了?好一個被騙了啊!這壓根就不是你被騙了,而是我被騙了吧!
什麼東西都沒有研究出來?
那你們現在是憑什麼和googe勾搭上的?對方為什麼要收購你那家公司?
當派拉蒙的決策委員會被突如其來的意外訊息打的是頭昏亂轉時,迪士尼主席羅伯特艾格,也收到了同樣的訊息,又或者說,這一訊息,那可是六大人手一份。
理由非常簡單,因為這就是好萊塢的大環境。
自好萊塢出現以來,每一年都會出現或大或小的併購案,這不僅是在吞噬別人,也是為了壯大自己,又或者說,是為了自己能夠更好地活下去。
黃金時代消失後,好萊塢的盈利虧損比基本上就是19。
每年,只有百分之十的影片能夠盈利。
在這種情況下,一名能賺錢的導演、一名有系列製作經驗的製片、一名有著票房號召力的演員,就成為了資方眼中的香饃饃,只要他出現了,發光了,那就必定逃不掉被收購的命運:詹姆斯卡梅隆的光風暴被福克斯收購、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夢工廠被派拉蒙收購、喬治盧卡斯的盧卡斯影業和史蒂夫喬布斯的皮克斯動畫被迪士尼收購、克里斯托弗諾蘭的synpy掛靠華納保命、夢工廠動畫併入環球……
沒錯,所有人都得找個靠山。
甭管他在圈中到底有多麼的牛嗶。
為什麼?
因為好萊塢的發行模式。
六大名下的電影發行公司,佔據著北美市場90以上的票房收益,它們所控制的發行公司和分銷網路都有各自的細分品牌,這些電影巨頭往往只是作為實際製片公司的幕後投資者或者影片發行商的身份出現,更多的人不會將精力放在電影製作方面,而是將工作重心放在電影題材開發、預算融資、發行營銷和電影版權採購等。
總而言之,在製片、發行、放映這條垂直工業鏈上,六大把控了中央渠道發行,而這才是整個好萊塢遊戲當中的真正核心。
那為什麼他們能把控呢?
因為威懾力。
雖然六大並不是一個整體,但在面對北美院線聯盟時,他們就是一家人。
說得難聽一點,在同檔期的競爭當中,六大的影片總會獲得院線聯盟的更多支援,就算是獅門、相對論傳媒、頂峰娛樂這些二線公司的作品再好,也會受到排擠。
這也是為什麼每年的北美票房排行榜上,很少會瞧見那些二線公司大放光彩的原因。
除了自身體量無法和六大比擬以外,那種院線排擠才是真因。
在這樣的市場格局下,獨立製片商被六大收購,成為巨頭的製片廠,就變得很自然了。
‘寧拿巨頭一分,不拿二線一塊。’
這句話就是這樣出來的。
人們為什麼追求六大投資?就是因為他們把控了整個發行市場。
這也是為什麼,之前羅伯特艾格等人,會放任江火發展的原因。
因為江火從一開始,就在走他們的發行渠道。
在六大看來,江火被他們吃掉,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
就看她最後偏向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