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監督揭發,是劉寬給出的官方說法,只是冠冕堂皇之詞。
劉寬實際希望的明州縣人能相互打小報告。
相互打小報告就像是心中的洪水,所有人心中的防線都不出現漏洞,才能防住這洪水。一旦有一個人心中的防線有了漏洞,這洪水就能沖垮所有人心中的防線。
劉寬的希望很快就變成了現實。
一個明州縣人為了報復自己生意上的競爭對手,在劉寬那裡打了小報告。
又一個明州縣人為了報復自己愛情上的競爭對手,在劉寬那裡打了小報告。
越來越多人在劉寬那裡打了小報告。
劉寬依據這些小報告處罰了很多明州縣人。
一時間,明州縣內人人自危。
雖然有幾個明州縣人在最初打了小報告之後,嚐到了甜頭,但到了人人自危的階段之後,所有的明州縣人都知道這樣下去,明州縣就要被毀了,所有的明州縣人都要倒了大黴。
明州縣人自然會要想辦法趕走劉寬。
很快,明州縣人就發現自己趕不走劉寬。
明州縣人都京城去活動,卻從幾個“訊息靈通”,又肯收下明州縣人給予的金錢的太監、官員那裡得到了同樣的訊息:“這劉寬可不是隻有一個靠山,禮部尚書也是劉寬的靠山。當年劉寬中進士的時候寫了一篇有關教化的文章,深得現在這位禮部尚書的賞識。禮部尚書希望劉寬能在地方教化有功。若是劉寬能成功,禮部尚書就能將劉寬的方法推薦給大業皇帝,為禮部在朝廷中爭取到更大的話語權。禮部尚書位高權重,明州縣只是大晉國中的一個縣而已,劉寬也只是一個知縣而已,朝廷裡那些中低階官員不願意為了一個區區的明州縣,一個小小的知縣,而得罪禮部尚書。雖然吏部尚書、戶部尚書等同樣位高權重的人,並不希望禮部尚書的計劃成功,但吏部尚書、戶部尚書這些位高權重的人都確信禮部尚書的計劃不可能成功,他們也更傾向於就讓劉寬在明州縣繼續教化下去,最後好看禮部尚書的笑話。因此,無論明州縣人怎麼活動,都不可能把劉寬從明州縣趕走。”
明州縣人聽了這樣的訊息,只能另想他策。
明州縣人想到了唯二的他策。或是讓劉寬和禮部都認為劉寬的在明州縣的教化工作取得了成功,或是讓劉寬和禮部都認為劉寬在明州縣的教化工作徹底的失敗了。唯有出現了這兩種情況,劉寬才有可能從明州縣離開。
從感情上來說,明州縣人希望劉寬和禮部都能承認教化工作已經徹底失敗,然後劉寬會灰頭土臉地從明州縣溜走。
明州縣能如此富裕,明州縣人當然不是這種只憑感情來做事的人。
明州縣人心中也是清楚得很,讓人誤以為自己成功了,遠比讓人自認自己失敗了,要簡單許多。
從理性出發,明州縣人達成了共識,要讓劉寬和禮部都認為劉寬的教化工作成功了,等劉寬離開了明州縣之後,立刻就恢復原狀,讓劉寬和禮部成為所有人的笑話。
明州縣人也知道有可能有個別的明州縣人可能會有自私的打算。
於是,明州縣人就一板一眼的執行了劉寬的教化,甚至是到了誇張的地步。
劉寬曾這樣說過:“你們明州縣人到了外地,或是見了來到明州縣的外地人,總是向他們炫耀明州縣的富裕,這是不對的。你們應該謙遜,說自己明州縣不過是一個鳥不拉屎的窮鄉僻壤。不說你們明州縣和京城比起來就是一個鳥不拉屎的窮鄉僻壤,就是與臨近的衡陽城比起來,也基本上算得上是窮鄉僻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