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臺階越上越高,王亦云的內心,那靈臺越來越清晰。
若是在後世或許這是好事,但是,這靈臺的氣息卻開始侵染他本來的道門氣息。
更讓王亦云震驚的是,這一次月金輪竟然沒有護道!
怎麼會如此?
月金輪一直以來都能護道,且效果非常顯著,這一次竟然失效了?
那是不是說,這靈臺氣息,並不是來傷害自己的?
不,王亦云覺得他身體的氣息被那靈臺氣息浸染之後變得越發的道則混亂。
這,這是道爭嗎?
王亦云平心靜氣,往後退了一步臺階。
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還別說,這一步退後,那靈臺的氣息已經不足以侵染他道門的氣息了。
或許這是一個機緣?
王亦云開始全力參悟道門法則。
漸漸的,王亦云開始明悟了許多,兩個不同教義的碰撞,倒是讓他漸漸對本身道門法則更加頓悟了。
截教之道,
截,是指洞悉天道的意思。
另一含義指擷取一線生機,所謂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而遁去一。
這遁去的一,就是截教所要擷取的一線生機。
截教的道義思想是道法自然,繼承天人合一。
主張上道無德,下道唯德。
大道五十衍四十九為定數,一線生機遁去,截教的教義正是擷取這一線生機。
王亦云領悟到,他的劫煉宗,其教義近似於此,但是由於缺失的緣故,劫煉宗只殘餘類似於“我命由我不由天”“我可鑽天道空子”這種類似的教義了,所以說,劫煉宗這些年路子走歪了,有點近乎於“魔”了。
“怪不得劫煉宗越來越不像樣子。”王亦云感慨,這一刻,他領悟到了截教原本教義的一絲真諦,原本劫煉宗教義對他的解鎖,在這一刻完全破裂。
而王亦云也感覺到,他境界有了提升,已經到了濁仙八階。
他邁上一階臺階,繼續以教義對教義,開始磨練自身的道。
漸漸的,王亦云竟然明悟了許多,
有人,天也;
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
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
人修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上的藩籬,將人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應的。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於“始萬物”;
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於“生萬物”。
人不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於“成萬物”。
立天道曰陰陽,立地道曰柔剛,立人道曰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