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為了建造自己的“種植園”,江晟需要擴大一下自己的殖民地。
也就是再挖一個洞穴。
但這個洞穴挖在哪裡,就需要江晟好好思考一下了。
植物的生長,肯定需要重點考慮溫度這一條件,任何已知或未知的植物都是如此。
既然這些植物的幼苗和種子出現在基地周圍,就說明目前基地的溫度正好是這些植物的適宜溫度。
目前基地周圍的溫度還算穩定,並且短期內很難有大的改變。
但其實有一個因素一直在影響著基地內的溫度。
那就是機器發熱。
在所有用電的機器中,都會有一個造成熱量的說明。
根據之前江晟的經驗,複製人的建築說明並不是特別詳細,會忽略一些細枝末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比如複製人使用研究站的時候明明還用到了水,但由於水用得太少,所以就忽略不介紹了。
顏料也是如此。
反過來想,出現介紹的部分是不是就是不能忽略的部分呢?
這些機器的發熱看起來微不足道,但這裡可是地表以下,沒有能夠散去熱量的自然手段,殖民地早晚會變成一個大悶罐子。
就算江晟在研究站的科技樹裡看到了有溫度調節的科技存在,但溫度差異肯定也是會存在於殖民地裡的。
所以江晟現在就要確立一個基地建設的大思路。
比如哪裡是高溫區,哪裡是低溫區。
高溫區自然是用來放置大量產熱的用電裝置,也就是所謂的工業區,而低溫區其實就是常溫區,用來種植食物和提供給複製人當做生活區。
殖民地的建設思路既然有溫度的考慮,那就要考慮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空氣。
目前基地內有氧氣擴散器,只要有藻類就能一直造氧,所以氧氣供應方面不用太擔心。
但其實呼吸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是一直沒有處理的。
二氧化碳比氧氣重,會沉降在地面上,這個是初中的知識。
如果建造一個橫向的殖民地結構,沉降的二氧化碳會越積越多,並且這些二氧化碳由於同水平高度的原因,很難流到其他新建設的區域。
最後二氧化碳達到人的呼吸高度,人呼吸不到氧氣,殖民地宣告gg。
所以在綜合考慮這裡的地理條件和實際情況後,江晟提出了一種縱向的殖民地發展思路。
喜歡我為人類造諾亞請大家收藏:()我為人類造諾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