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底,當江南也難得的迎來了一場瑞雪之時,京中傳出了太子宇文寧登基為帝的訊息。
幼主登基之後,少不了一番封賞。不少當日迎接幼主入宮的大臣,都被升官加爵,以示皇恩。
可令人奇怪的是,有最大從龍之功的李元澈,卻沒有出現在這一次的封賞名單之中。
對此,民間百姓議論紛紛,而朝中各大臣卻是心知肚明。
這李元澈不是不要這從龍之功,而是想取而代之,真龍飛天啊。
果然,幼主登基不足十日,便在朝會上當眾表示,自己年幼,無法行聖君之德,欲讓位與唐國公李元澈。
在眾人皆以為李元澈會欣然點頭之時,他卻搖頭拒絕了。
對此,朝中絕大多數的大臣都深感不解,而只有少數精明的大臣,猜到了一些什麼。
五日之後的大朝會上,幼主再次欲讓位於李元澈。這一次,李元澈低頭沉思了半晌之後,仍是拒絕。
至此,朝中眾人多少都有些回過味來了。
這李元澈想要的不只是理所當然,更是要名正言順啊。接下來,這天下恐怕要熱鬧起來了啊。
果然,隨著李元澈兩次退讓帝位的訊息被有心人傳出之後,天下的百姓們便坐不住了。
經歷了多年戰火的老百姓,最平實的心願也不過只是太平二字而已。
而顯然,如今能帶給他們他們太平的,不是龍椅上的那位年幼的天子,而是唐國公李元澈。
幾日之後,隨著北疆祁州的第一封請求李元澈登基的萬民書送到京城之後,各地百姓也聞風而動,紛紛送上了請願的萬民書。
更有邊關九寨的百姓,遞上了血書,以示心誠。
這之後,從各地彙集到京城的國子監的文人學子們,也紛紛上書,請求李元澈不要辜負了天下萬民的心意。
至此,眾人已經明白。民心所向,自然是名正言順。
果然,十二月,在大晉朝的最後一個大朝會上。
當年幼的天子領著滿朝文武,指著身前的數十封萬民書,捧冠相請時,李元澈幾番推遲後,終於接下了幼主手中的玉璽。
至此,李元澈終於龍出深淵,君臨天下。
朝堂之上,當百官彈冠相慶之時,楊致和、周平、趙林等人亦是忍不住擊掌擁抱。
這一刻,他們等了太久了。如今,多年的付出終於有了回報,這一刻,他們終於等到了。
李元澈終於接下玉璽的訊息已經傳出,在天下萬民奔走相告的同時,朝廷上也快速的運轉了起來。
新上任的禮部尚書更是動作神速,不過兩日的功夫,就和欽天監的一應官員,選定了吉時,制定好了禮儀,欲在來年的二月初二這一日,迎新帝登基。
此訊息一傳出,眾人在大感意外之後,卻又覺得理所當然。
二月二,龍抬頭。
幾個月之前,當這個日子成為李元澈大婚之日的訊息傳出之後,眾人便已經做過某些猜測了。
此時,見李元澈果然選在這一日登基,眾人不由紛紛恍然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