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羽的實驗田,選在了一個比較偏僻的位置,土地貧瘠,沙石很多,還是從未耕種過的生地。
如果是熟地,直接耕種就可以了,如今選了一塊生地,就需要先行開荒了。
第一步:要用犁頭把土地翻開,將石塊撿出去,再將硬土塊敲碎了,越碎越好,然後暴曬上幾天,藉助陽光把土壤中的蟲卵殺死。
這個時代沒有農耕機,耕地只能用牛,可白沙堡只有三頭老黃牛,正在田間辛苦勞作著,為了自己這區區半畝實驗田,薛羽也不好意思去借牛!
沒有牛,只好用人了,靠著幾把鏟子,孩子們輪流動手,用了整整一天時間,總算把地給翻開了,大小土塊全都砸個粉碎,還過了一遍篩子呢!
第二步,將土地弄平整了,修出整齊的壟溝,然後澆一次水。
在眾人的努力下,第一架水車已經造好了,就矗立在窟野河邊,借住強勁的風力,日夜不停轉動著,將河水源源不斷的引上來,因此澆地並不費事!
第三步:施肥,這個時代沒有化肥,只能用農家肥,草木灰、或者人畜的糞便都可以!
白沙堡附近缺少植被,弄不到多少草木灰,人畜糞便也不足,因為太窮困了,吃的少,拉的也少!
好在春意盎然,窟野河已經解凍了,薛羽帶領孩子們,挽起褲腿,下河撈泥,順便摸一些魚蝦、泥鰍打打牙祭,幹農活太辛苦了,不補充營養怎麼行!
河泥中有大量的腐蝕質以及魚糞,而魚糞中氮、磷的含量要高於豬糞、牛糞,是一種不錯的肥料。
施完肥之後,還要再翻一次地、再澆一次水,讓肥料深入土壤中!
前後忙活了十幾天,總算是把這半畝實驗田搞定了,而薛羽也累瘦了好幾斤,手上打了十幾個血泡!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古詩,薛羽算是深刻領悟了。
接下來,就是播種了!
離開河間府的時候,薛羽帶了八根玉米,一直妥善儲存著,縱然是最艱苦的時候,餓到挖草根、扒樹皮了,也沒有舍的吃它們!
如今拿出了七根,把種子剝下來,小心的種進了地裡!
有人肯定問了,薛羽不是有八根玉米嗎,為啥只拿出七根當種子,剩下一根做什麼?
難道是嘴巴饞了,準備烤熟了吃嗎?
放心吧,薛羽的確是饕餮之徒,可就算三天不吃飯,他也不會吃種糧的,留下一根玉米,其實另有深意!
要知道,玉米是南美洲的植物,漂洋過海的來到了中國,只是在江南地區少量種植,並沒有普及開來!
從溫暖、潮溼的南方,一下來到了寒冷、乾燥的北方,這些玉米種子能否適應氣候,又能否生根發芽、繁衍後代,薛羽並沒有把握!
一旦種植計劃失敗了,玉米種子沒有發芽,或者受別的天災人禍影響,導致玉米地被毀了怎麼辦?
留下一根,就有重新來過的機會,不至於徹底雞飛蛋打,這就是薛羽的小心思了。
萬幸的是,種植計劃進展順利,過了大約十天左右,地裡就鑽出了整齊的玉米幼苗,生機勃勃,長勢良好!
說明玉米,很適應這裡的土壤!
這讓薛羽鬆了一口氣,玉米苗茁壯成長,秋天豐收就有望了,那個時候,驚人的產量一出來,再吃上一頓玉米麵大餐,不用自己再多說什麼,軍戶們就會爭搶著種玉米了!
而後一傳十,十傳百,用不了多少年,榆林一帶就會遍佈玉米地了,增產無數糧食,救濟饑民百姓!
如此,功德無量啊!
……
人生路,不可能一帆風順,當你正洋洋得意之時,麻煩也就該找上門了。
這一天,薛羽帶著幾個孩子,正給玉米苗除草呢,狗剩子一溜煙的跑了過來,跑的上氣不接下氣,小臉上滿是焦急之色!
“老大,不好了,大事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