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三日,靠著幾具狼屍、以及挖掘來的野菜、草根、樹皮,隊伍撐過了一天!
七月十四日,連草根、樹皮都弄不到了,張小旗官宰了一頭拉車的黃牛,好歹讓大家飽餐了一頓!
七月十五日,隊伍用盡最後的力氣,強行跋涉一日一夜,推進了七十多里,終於在佛曉時分來到了杞縣!
……
杞縣位於河南省東部,隸屬於開封府治下,境內一馬平川,土地肥沃,盛產小麥、小米、高粱等農作物,素有‘中原糧倉’之美譽!
河南大旱,各州、府、縣全都遭了災,情況非常嚴重,而杞縣境內河流縱橫、灌溉便利,故而受旱災影響不大,連續幾年糧食大豐收!
張小旗等人很高興,想著能在杞縣多補充一些口糧,這樣隊伍就能繼續走下去了,途中也能少餓幾個人!
不過大明律法規定,天下各處城池:
一更三點戌時五刻)敲響暮鼓,關城門,禁止出行;
五更三點寅時五刻)敲響晨鐘,開城門,開禁通行!
現在才寅時初刻,離開啟城門還有一段時間呢!
因此,張小旗找了一座避風、遮陽的土崗,準備把隊伍先安置下,等到天光大亮以後,自己立刻進城領口糧去!
那知隊伍剛剛靠近土崗,上面就衝下幾名青衣家丁,手中還都提著棍棒:“那裡來的一群叫花子,全都沒長眼睛嗎,這裡是李老爺家的陰宅,不許閒雜人等靠近,趕快滾開!”
“諸位別誤會了,我們只是歇歇腿,別無他意的,李老爺是什麼人?”
“李老爺,是我們杞縣的主簿大人,縣尊大人以下,就是他老人家說了算,那可是跺上一腳,整個杞縣都顫三顫的大人物,這裡叫做紗帽崗,是一等一的風水寶地,上面葬著李家的列祖列宗,你們這群叫花子趕快滾,免得一身的晦氣,壞了這裡的好風水!”
幾個家丁很囂張,標準的狗仗人勢!
與此同時,人們注意到了,眼前這座土崗,前低後高,兩翼細長,土質還是黑色的,的確形似一頂烏紗帽!
而在土崗上面,密密麻麻的全是墳墓,其中還有十幾座巨冢,前有石碑、後有墓室,周圍種植著大量松柏,非常之氣派!
大明朝是個等級森嚴的時代,人活著有貴賤之分,死後仍有高低之別:
窮苦人去世了,叫‘死’,然後挖個小土坑,放口薄皮棺材,埋了,留一個小土包,這是墳!
有錢人去世了,叫‘不祿’,地上挖個大坑,坑裡用石板圍起來,放入棺材之後,堆起一個大土包,再立一塊石碑,這是墓!
當官的去世了,叫‘卒’,根據生前的品級,修築與之對應的墓室,放入大量陪葬品,地上立碑,碑上刻爵位、官職、以及生平事蹟,這才有資格稱之為冢!
……
紗帽崗上面,竟然有十幾座巨冢,說明李家門庭顯赫,祖上出過很多高官,可稱為宦官世家了,在杞縣當地肯定也很有權勢,難怪這幾個看守陰宅的家丁,一副牛氣哄哄的樣子!
可是災民隊伍長途跋涉而來,已經相當疲憊了,有人走路都打晃,只是想在高崗下休息一會兒,不動這裡一草一木,更沒有冒犯李家陰宅之意,這都不允許嗎?
“你們欺人太甚了,我也是朝廷任命的小旗,從七品的武官!”
“張大人,忍一忍吧,咱們還是換個地方休息!”
……
張小旗脾氣火爆,就要上前與幾名家奴爭鬥,卻被手下士卒們給攔住了,勸他忍了這口氣!
老話說的好,強龍不壓地頭蛇,李家就是杞縣的地頭蛇,還是一條又粗又壯的、能生吞活人的大蟒蛇呢!
張小旗等人卻是遠道而來、衛所出身的不入流小武官,別說是龍了,就條小蚯蚓都算不上,又如何與人家爭鬥呢?
何況那位李老爺,還是杞縣的主簿大人,專門負責錢糧、戶籍之事,災民隊伍要想領取口糧,還得要人家簽字、蓋章才行呢!
既然有求於人,自是要退讓幾分了!
無奈之下,張小旗只好領著隊伍,又走出去四五里遠,重新找了一座土丘駐紮,而在土丘的周圍,另有十幾支災民隊伍,都是來杞縣領取口糧的!
這些隊伍的情況更慘,多著不過百餘人,少的才幾十人,一個個皆是衣衫襤褸、骨瘦如柴,比死人多一口氣罷了,可見這一路行來遭受了什麼!
照這個樣子下去,只怕隊伍走到了陝西,也就剩不下幾個人了,不是死在半路上,就是逃亡而去了!
……
“咚!咚!”
寅時三刻到了,隨著一陣悠長的鐘聲響起,杞縣的城門開啟了,各支隊伍的押解官兵,爭先恐後的衝了進去,希望早一點領到口糧!
張小旗領著四名士卒,拉著僅剩的一輛牛車,也進城領口糧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