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曆四年十月初王,在趙禎的支援下,由范仲淹領導的慶曆新政拉開了序幕。
范仲淹帶著所有支援新政的官員,入主樞密院。
頒佈的第一條政令就是“明黜陟"。
在此前,官員升遷採用磨勘"制度,只講資歷年限,不太注重政績,導致官吏因循苟且,無所作為。
甚至很多官員為了磨勘成績優秀,上下打點。
也使得很多為官清正廉潔的官員始終不得升遷,一直在原地打轉。
像黎九首這樣的官員畢竟是極少數,哪怕他磨勘得不到甲等,也是照樣能升官的。
范仲淹對此提出新的考核政績,著手準備破格提拔政績卓著的官員。
並撤換有罪和不稱職的官員。
規定京朝官及外放的各級官吏,必須在有人保舉的情況下。
才可以在三年任期屆滿後,參與磨勘升遷。
否則便要等到滿五年之後,方行磨勘。
政令還未出皇宮,便遭到了保守派的強烈反對。
可此時趙禎改革之心強烈,絲毫不給保守派面子,接連罷免了副宰相王舉正、陳執中等人。
又擢拔歐陽修的三位同窗:餘靖、王素和蔡襄為諫官,為新政的第一條政令的實施進行保駕護航。
明黜陟這條政令才得以佈告天下。
這條政令的推出,極大的鼓舞了那些有真才實學,而常年鬱郁不得志的各級官員。
他們看到了希望,自然是歡欣鼓舞。
而那些依靠走後門、走偏門升遷的官員,開始有些惶恐不安了。
這些人紛紛寫信給自己的大靠山,希望他們能給出一些建議,尋求保護。
也許是范仲淹知道底下的官員會這麼幹,他迅速的派人去吏部,抽調了十年內的磨勘記錄。
迅速的在記錄中找到了一大批有能力的官員,和一大批蛀蟲。
並連夜寫好奏本上奏,得到趙禎的批覆後,傳令特使帶著罷黜的敕書與任職的敕書同時從京城出發,奔向各地。
離京畿路最近的是京西路、京東路、河北路與河東路。
特別是河北路,由於接壤遼國面積最多,也是被撤換官員最多的地方。
甚至很多官員在睡夢中就被撤換掉了。
當他們在醒來的第二天,照常去衙門裡上衙的時候,才拿到了自己罷黜敕書。
有人憂愁,就有人歡喜。
那些有真才實幹的人上位後,也緊接著開始了各項整頓。
在一段時期內,不僅官員隊伍的素質提高了,老百姓對這樣的舉動也是讚不絕口。
當這個政令到達淮南路的時候,傳令特使發現,黎九首已經把不少地方的官員都換了一遍。
根據記錄,竟然都是在三天以前進行撤換的。
可當初樞密院卻沒有發現任何相關敕書,證明黎九首並沒有向上彙報。
但傳令特使感到好奇的是,這些被撤職的官員,與自己手上的名單一模一樣。
但被重新安置在這個位置上的官員,卻與樞密院給出的名單完全不一樣。
傳令特使找到了黎九首,要他給出一個解釋。
黎九首的解釋也很簡單明瞭,已經上報,但由於宮裡這幾天忙著弄新政,可能沒來得及批覆!
“黎大人!既然如此,那這些被頂上去的官員可能要麻煩他們先下來了!以我這個名單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