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公西月想出來的折中的辦法,她是無論如何不會犧牲普通百姓的。
假若鐵木國真的攻破西胡洲邊關防線,這五萬士兵既是護著西胡洲百姓遷入蘭陵關的力量,又是隨時可補充的流動戰鬥力。
這五萬士兵交給其他人公西月不太放心,但讓程元華帶著就沒事。
倒不是不信任其他人,只是其他人沒有程元華這麼大的號召力,能統領得了這麼雜的軍隊。再者,真的打起仗來,沒人能像程元華一樣熟悉鐵木國的軍隊。
公西月又吩咐耿建光和公冶勝,“在朝廷得到正式軍報之前你們先不要聲張,只悄悄籌備就是。”
兩人連忙應下。
耿建光領了命高興地走了。
有鎮遠王帶兵壓陣,自家侄子更安全了,自己一定要保證準備好充足的武器、糧草、軍馬等。
公冶勝也和耿建光一起退下了,他還是第一次經歷籌備軍需一事,要回去好好規劃,不要出錯。
甘鴻德沒有走,那兩人不知道公西月的安排是什麼意思,但他一聽就懂了。
“不打算增援西胡洲邊關?”
面對甘鴻德的提問公西月沒有回答“是”或“不是”,只反問道:“先生覺得我這樣安排是否可行?”
甘鴻德思量了一會,“就這樣吧!”
到底身份不同了,昭文皇帝首先考慮的是全盤局面,不僅僅站在西胡洲邊關將士的角度考慮。
如果派兵增援西胡洲邊關,有可能將鐵木國就擋在邊關之外,但是肯定要死很多士兵。不僅因為西胡洲邊關沒有地理優勢,也因為如今的西胡洲邊關是個篩子。
而將西胡洲邊關做為第一道防線,死守天塹般的蘭陵關,整體士兵傷亡數要少不少,但西胡洲邊關計程車兵死傷人數肯定要增加,而且百姓得遷徙。
不過,為了少死一些士兵、順便削弱卞家對邊軍的影響力,讓百姓遷徙一次也是值得的。
而且西胡洲多是草原,原本地廣人稀,百姓總人數也只有二十萬之數,遷徙起來不是很難。如果換作是中洲和水澤洲的百姓遷徙那才是麻煩,這兩個洲佔了大月王朝六成以上的人口。
大宇朝建立前,是多年的混戰,因此導致大宇朝建國初期只有200餘萬戶、800來萬人口,經過這十幾年的和平日子,如今戶數恢復至500萬餘戶,人口1500萬人左右。
……
兵部的調令下發後,在朝廷中引起了震動,但文臣們都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而武將們也不相信只是單純的練兵,他們心中有些猜想,但沒有軍報,他們也不會隨意將猜測說出口。
好在調出的兵是由鎮遠王統領,總有一天會回到自己手上。
……
等耿世東順利接管了蘭陵關的事務、程元華帶著集結好的軍隊駐守在了黑山一帶,西胡洲邊關還沒有軍報送呈朝廷,而公西月又收到了第二封密報:
鐵木國一共集結了十五萬軍隊,由陀妥部統領,正在南下。
公西月有了怒氣,這麼重要的情報,西胡洲邊關軍到底是沒有得到還是沒有上報?
沒有得到情報說明無能,沒有上報情報那就是過於自大、沒有將朝廷放在眼裡。
……
公西月還是沒有將自己得到的密報在朝廷公開,用鷹隼傳書給了程元華和耿世東,另外仍然只給了甘鴻德、耿建光和公冶勝看。
公冶勝仍然有些疑惑,“都這樣了,西胡洲邊關為什麼還沒有軍報上報朝廷?”
這一次,公西月替公冶勝解了疑。
“我的情報網是英武仁睿皇帝留下來的,其訊息真實性不用質疑。西胡洲邊關沒有上報朝廷只有兩種可能性,一是他們沒及時得到訊息,二是他們瞞報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