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慶濤下達禪位詔書後,公西月特意去拜訪了一次查永浩。
她是請教為君之道的。
她看過查永浩所著的書,對其中為君治國的許多觀點都十分認同,只是以前不好過於深入探討這個問題,現在有了名義,她想與查先生深入討論一番。
如今是夏日,查永浩在荷池上的亭臺中接待了公西月。
亭臺的四周擺了兩個冰盆,還放置著驅蚊藥,還真是個夏日袪暑乘涼的好地方。
等查永浩坐下後,公西月在他對面坐了下來。
“師母她們來皇城已有不短的時日,不知可否習慣?”
當初將查永浩和甘鴻德接到中原皇城,只有他們兩人帶著幾個僕從,他們的家眷都留在水澤洲。幾個月前,徵詢過他們的意見後,將他們的家眷都接來了皇城。
查永浩仍然住在之前的宅子,甘鴻德則搬去了皇宮附近的另一座宅子,以方便他日後上朝。
閒話敘完,公西月說起了她今天的來意。
“學生想請教先生,為君之道是什麼?”
查永浩臉帶慈容地看向公西月,對面這名女子所作所為早已超過他的期許,他願儘自己有生之力指引她、輔佐她。
“我想先問問侯爺,在你心中,你認為什麼樣的帝王才算是好帝王?”
公西月自然而然答道:
“以百姓安康為己任、勤政、節儉、愛惜民力、從諫如流,這樣的皇帝才算是明君。”
查永浩點點頭,“那侯爺認為什麼樣的皇帝算昏君和暴君?”
公西月想了一想,“昏君的特點是荒政、不分忠奸、為一己之私不顧民望,而暴君的特點則是荒淫無度、殘害大臣百姓。”
查永浩露出一個欣慰的笑容:
“不知侯爺是否注意過,如果以侯爺的標準,歷史上的明君少、昏君多,暴君也有。而且還有不少帝王早年所作所為是為明君,但到了晚年卻昏聵不明。”
公西月略想了想,果然如此!
查永浩接著說道:
“為什麼會這樣,與皇帝的成長經歷有關。
這些明君,多數是吃了很多苦或者是看盡了天下百姓的疾苦等,所以他們一般都比較明智,比較關心百姓。
而大多數的皇帝,他們從小錦衣玉食、富貴奢靡,不知道生活的艱辛,而且周圍圍滿了恭順奉承之人,因此他們視權力為自然,不會過多地考慮百姓的疾苦。
要是這些皇帝身邊有直臣、忠臣時時提醒還好,雖然不一定成為明君,但至少不會成為昏君。可要是身邊圍著的都是些小人、奸臣們,他們就很有可能變成昏君、甚至暴君。
可事實是,忠言逆耳,大多數的人都只喜歡聽好話,在小人、奸臣們的愚弄、奉承之下,認知自然就會出現偏差,認為自己能幹無比,對自己有愚蠢的自信。
不能正確認知自己、又不能明辨是非,所以他們自然而然成了昏君、暴君。”
公西月若有所悟。
想要一個朝代持久,那必然還是要依靠制度、規矩來治理天下,不可純粹的人治。
“先生,那我的理解是,既然歷史上都是明君少、昏君多,那麼治國還是不能太依賴於人治,需得依靠制度和規矩。”
“你這話理論上是沒錯的,但只是一個理想的狀態。”
查永浩看著公西月,見她似乎有些疑惑,便直言道:“等你登上了帝位,制定了規矩和制度,無疑是好的,可是你能保證你以後的皇帝不會推翻你的規矩和制度嗎?”
公西月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