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師在以前幾個朝代都有設定,系三師之首,為輔弼國君之官。但是到了前朝,三師只是作為最高榮典給重臣加銜以示恩寵,並無實權,因此大宇朝開創時並沒有設三師的職位。
其他幾位內閣大臣這些日子都陸續去看過承國公,對他的病情心中有數,知道他很有可能回不到政權中心來。
但一直共事這麼久,就算平時有爭議、有不和,一旦看到非常熟悉的人躺在病床上不能動,難免會讓人產生兔死狐悲之感。
公西月如今說出這番話雖然不那麼好聽,但好歹沒有卸磨殺驢。
這樣的事情總歸難免,中原王先接過了公西月的話。
“不知護國侯心中可有人選?”
“我心中是有一個人選,大家心中有人選也可以提出來,我們6人分別對提名之人投票,得票最多的就成為新的內閣人選。大家意下如何?”
這個辦法倒也公平。
護國侯其實也不是什麼時候都霸道的,特別是用人機制上她還是很公平。
她只是在一些政策的執行上特別執拗。
不過,大家還是有疑問。
申元國問道:
“假若獲得的票數一樣該如何處理?”
這不僅是申元國想問的,也是其他人想知道的。
公西月想了想,“能投票的就先投票,如果幾輪投票後票數還一樣就抓鬮,這樣如何?”
這樣倒也公平。
抓鬮也是運氣的一種。
能進內閣之人不僅要有實力,也需要氣運。
見大家沒有意見,公西月先說了自己中意的人選。
“我心中的人選是孫文桓”。
範祖松心下一動,孫文桓倒不錯,只是前些日子工部尚書找過自己,隱約表達了想進內閣之意,自己雖然沒有答應他什麼,但也沒拒絕,只說看情形再說。
工部尚書那人倒也不錯,只是終究資歷淺了些,不像孫文桓,老資歷了,人也不錯。
中原王看了申元國一眼,說出了他心中的人選:“刑部尚書”。
刑部尚書最先找的是申元國,申元國答應幫他,帶著他找了中原王。
原本刑部尚書還想讓申元國帶他找護國侯,被申元國勸阻了。說護國侯那人不用去找,她心中自有考量,如果覺得合適她不會反對,如果覺得不合適找了她也沒用,反而會起反作用。
刑部尚書想想還真是這樣,便沒有去找護國侯了。
接下來申元國說的人選自然也是刑部尚書。
下面輪到魏尚書表態。
他想了好一會兒,也說了都察御史孫文桓的名字。
孫文桓倒是沒找他,反倒是刑部尚書和禮部尚書都找過他,不過,他一個都沒答應。
在他心裡,孫文桓、刑部尚書和禮部尚書三人都差不多,都有資格進內閣,但既然中原王和申元國都說了刑部尚書的名字,那刑部尚書就要排除掉,免得以後他們三人聯合起來。
至於孫文桓倒不用擔心這麼多,他性格和自己差不多,也是耿直之人,不會特意捧誰,只會就事論事。
現在孫文桓和刑部尚書是兩票對兩票,還有耿尚書和範祖松沒表態。
範祖松在想到底要說誰。
現在這個情況,他就算說了工部尚書也沒什麼用,哪怕耿建光說的也是工部尚書,那最後第二輪投票工部尚書贏出的希望也不大,畢竟他資歷還是太淺了。
何況,耿建光提名工部尚書的可能性也不大,畢竟他們兩人平時交情不深。
耿建光倒是很有可能也提刑部尚書的名字,刑部尚書連襟的夫人前些日子頻頻進出耿府。
假若自己提了工部尚書的名,而耿建光提了刑部尚書的名,那進內閣的人就是刑部尚書了。要是以後他們四人聯合起來,那許多政策實施便沒那麼暢通。
既然這樣,還不如是孫文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