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元華看著公西月,“我知道甘先生隱居在哪裡。”
“以後再說吧。就是如今見了他也不知道說些什麼。”
“你該不是還在為當年的一些事情不高興吧?”
“你想多了。”公西月嘆了口氣:“遠端先生有大才,可如今我們身邊沒有他的用武之地。”
程元華卻暗自長了個心眼,看來自己還是要找個機會去見甘先生,有甘先生的幫助,自己想做的事情才會更有把握。
……
程元華最後一次來見公西月的時候,是來接公西月回中原城的。
此時已是七月,定西河更加充滿活力。
四月產卵的小鳥已然出殼,正是嘰嘰喳喳最活潑之時,每天都能聽到不同的鳥叫聲,讓定西河好不熱鬧。
而定西河的一側更是熱鬧。
第一次種下的馬鈴薯已經收割,近萬畝的土地,一共收穫了近2000萬斤馬鈴薯,畝產達到了2000斤。
而此時南方水稻的畝產量為300斤左右,北方旱地粟的畝產量為100斤左右。
這個數字超過了公西月的預期,就連姬德平也沒想到,而老百姓們更是沒有想到真的能種出東西來。
他們最初開始種植時是奔著公西月發的工錢來的,並不抱太大的希望,但真的種出來後,那種喜悅的心情也難以敘說。
收穫的第一天,公西月就辦了一次馬鈴薯宴,將知道的馬鈴薯的各種做法都做了,讓挖溝渠和收馬鈴薯的全部老百姓吃了個飽,還每人發了二十斤馬鈴薯。
如今馬鈴薯收穫後一小部分發往中洲與水澤洲銷售,大部分的先儲藏於井窖和窯窖。
在馬鈴薯還沒有大豐收之前,公西月便令人將之前在桃花山下的莊子裡試種的馬鈴薯在中洲與水澤洲等人口較多的府縣進行了推廣。
這又離不開永寧伯姜紀良的幫助。
永寧伯名下的糧食店鋪本就眾多,如今馬鈴薯就直接透過他的店鋪銷售。
公西月還令人將馬鈴薯的作法寫成了告示貼在每家糧食店鋪門口,還做成各種食物展示。
種植馬鈴薯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糧食之危、是想推廣這種產量遠高於水稻的農作物,不是為了賺錢,因此公西月核算了種植、儲藏及運輸成本後,給馬鈴薯定了個價格。
這個價格並不高,比吃大米還要便宜些,貧窮的老百姓可以用它來代替部分大米食用。
但這個價格又不會使種植它的老百姓沒有熱情,只要種植了就會有錢賺。
……
在收穫馬鈴薯時,司屹說如果想要馬鈴薯成為一種替代糧食,不如重新起個通俗又好記的名字,讓老百姓說起來朗朗上口。
公西月覺得司屹說的話很有道理,她想了想:
“如今有黃色的大豆,它也是黃色的、又是從土裡長出來的,不如就叫土豆吧。”
眾人嚼巴了一下“土豆”這個名字,覺得不錯,比馬鈴薯通俗好記、又形象,便紛紛改口以“土豆”稱之。
……
第一年的土豆收穫後,公西月便打算返回中原城了。
她這次來定西府呆了足足有九個月,不過這九個月她還是很有成績的。
她親自實現了水轉筒車的運用、開墾了萬畝荒地,還建造了水渠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