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雲舟實在太年輕了,而且和馮大師沒有任何交集。
在馮大師去世的時候,雲舟才十歲,一個小孩子不可能繼承這麼高深的技藝。
或許與馮老的徒弟有交集?
邱老猜測著。
可是聽說馮老的兩個徒弟包括他的子女都沒有得到傳承,否則這項技藝也不會失傳了。
一切都是那麼匪夷所思。
若非見到實物,邱老本人亦不會相信,更遑論其他人。
這樣貿然宣揚出去,不僅不會被認可,可能還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況且,他也要看看對方的技藝究竟高超到何種程度。
要知道修複一件單色釉瓷器、和修複一件畫工複雜的粉彩瓷器,難度完全不同。
邱老心中有事,好幾次都想去找雲舟,他記得青年說過年前會在珍寶閣實習。
然而他在珍寶閣不遠處觀察過幾次,要麼就是普通老百姓帶了傳家寶在排隊等待,要麼就是開著豪車的老總拿著藏品上門鑒定,生意之火爆令他咋舌。
邱老:......
像這種古玩店不是平時客流很少麼?
怎麼現在這麼多人!
他來了三次,愣是沒找到合適的機會進門。
作為s市前任博物館館長,知名的鑒定專家,他總不能和別人一樣在後面排隊吧?
這太有失身份了。
再者,珍寶閣的生意這麼好,掌櫃肯定不會放人。
罷了,他還是等年後吧。
此時距離過年還有一週,從去年2月份到現在,雲舟來珍寶閣實習馬上一整年了。
這一年,青年的成長飛速。
鑒定了數以千計的古玩,可以說什麼稀奇古怪的物件都上手瞧過了;造假手段也是一樣,市面上出現的全都見識過了。
其實見多了就能明白,為什麼很多專家不用那些專業的鑒賞工具便能很快得出結論。
因為太熟悉了,只要不是高仿,作假手段一目瞭然,根本用不上那些器具。
除此之外,對雜項、古籍等以往略顯薄弱的品類,也在不斷的接觸和杜老爺子的教導下變得更為專業。
加上本身理論基礎很紮實,目前還沒有打過眼,相信以後更不會。
很多嫉妒珍寶閣生意興隆的同行,每天都在期盼青年因為鑒定失誤而被別人鬧上門來,名聲掃地。
可惜他們等了一年也沒有等到,反而看到自家門店拼命拉攏都拉攏不來的貴客接連上門,態度客氣不說,一出手就是幾十萬上百萬,眼都不眨一下。
同行嫉妒得眼珠子都紅了。
什麼‘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珍寶閣這td是天天開張啊!
他們才是真的開不了張,只能騙騙剛入行的新手和不懂古玩的老外,都快倒閉了。
不知不覺間,雲舟被人們冠以‘鑒定專家’的名號,再無人敢小瞧這個年僅22歲的青年。
尤其他現在鑒定能力強、還不收費,從不擺專家的架子,眾人自然喜歡找他鑒定。
與此同時,他瓷器修複的能力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在各個收藏家那裡見到了不少從未見過的器型和種類。
而且每件瓷器需要修補的部分各不相同,難度大小不一,能夠更加靈活的運用修複手段,效率也提高了近一倍。
雲舟每接觸一件新的瓷器都會將材料配置和修複的難點記下,這樣下次遇到類似的便輕鬆了很多,不必再費盡心思研究。
加上馮大師對他的指導,關於瓷器修複的筆記已經記了厚厚的五本,按照年代、釉色、紋飾等劃分得十分細致,連馮大師看了都驚嘆不已。
他忍不住想到,若是他之前留下了手稿,是不是這項技藝便不會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