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清乾隆青花纏枝蓮紋書燈
書燈顧名思義,即在書齋閱讀時所用的燈具。
古代沒有電燈,只能用油燈和蠟燭照明,因而便産生了盛放照明物的器具,材料和樣式繁多。
從戰國時期的青銅燈,到明清最為輝煌的時期,用金、銀、銅、鐵、陶瓷、玉石、玻璃、琺琅等材料製作的燭臺,以及用細木為骨架、鑲以絹紗和玻璃的宮燈等等,各式各樣,品類繁多。
至清代,帝王親自批閱奏章,時常工作到深夜,便需燭臺照亮書案。此類燭臺便叫做書燈,屬文房器具。
書燈與佛前供奉的供器相比,尺寸較小,由承盤、燈柱及燈座組成,專供清宮書齋照明所用,為雍正、乾隆朝獨有的文房雅具。1
眼前的這對青花纏枝蓮紋書燈僅有15,小小的一對,卻極為精緻。
雲舟與吳掌櫃各拿起其中一個仔細檢視起來。
他手中的書燈整體分為上中下三層,下層的託盤為放置於桌面的底座,表面繪制纏枝蓮紋與卷草紋,中間連線一段凸起的圓柱。
中層為蠟盤,用來承接蠟燭滴落的蠟油,內外口沿分飾花卉與海水紋,構圖飽滿;用圓柱相連的上層為燈盞託盤,口沿繪制一圈如意雲頭紋,頂部有固定蠟燭的金屬蠟芯。
整件瓷器儲存得十分完好,沒有任何磕碰。
繪制紋飾繁複,有十餘層,青花發色濃豔,著意模仿永宣瓷器‘鐵鏽斑’的效果,有著仿古的意境。
雲舟將三層一一拆開,檢視連線處的痕跡以及託盤下方的紋飾。
然後拖著最後一層託盤看向燈座底部,落款為罕見的“乾隆年制”四字篆書款,外圍以圓形青花雙框圈起字型,模仿璽印規制,可見乾隆皇帝對於這對書燈的喜愛。
他看過後將其重新放回桌面,側頭看了一眼旁邊的吳掌櫃。
對方仍然在仔細的觀察著青花纏枝蓮紋書燈,想必過一會兒才能交換。
青花書燈儲存完整得並不多見。
首先,這樣精緻的青花書燈僅在雍正、乾隆兩朝盛行,數量不多。普通老百姓用的都是油燈,更不會有民窯仿製。
其次,瓷器易碎,青花書燈多為三段拼接,隨便打碎其中一部分便是殘器,頂部還有粗針狀的金屬蠟芯,不易存放。
再者,青花書燈在蠟燭長時間的高溫炙烤下,有一定機率出現裂紋。
就像把家裡的瓷碗一直放在煤氣灶旁邊烤,冬天冷熱交替,沒準會炸裂。
因此,能保留下來的青花書燈數量不多,最難得的是一對都是完整的,鳳毛麟角。
吳掌櫃裡裡外外仔仔細細的觀察了很久,還用上了放大鏡。
清乾隆時期的青花書燈,他也是第一次見。據說前兩年在拍賣行拍過一對,成交價格達到了300多萬。
作為小器型的書齋用具,足以稱得上十足的官窯精品了。
若這對瓷器為真品,收在珍寶閣能為其添色不少,這樣精緻且儲存完好的書燈,放在店裡絕對不愁賣。
“咋的還沒看完?”
叫劉志的中年男人有些急躁,尤其在吳掌櫃將手中的書燈一段段拆開之後,眉眼更是染上幾分不耐煩,站起身粗聲粗氣地道:“你還要看到啥時候,急著用錢!
我敢打包票,是真的,從祖上一代代傳下來的寶貝——”
“不要著急,先坐下,喝杯茶。”
吳掌櫃安慰道,“您都說是寶貝了,總要檢視仔細了才能賣個好價錢不是?”
他手裡的這只看得差不多了,便和雲舟交換了書燈。
吳掌櫃可不認為青年能看出什麼來,幾百萬的東西,必須要仔細些。
雲舟頗有眼色的起身,沒用紫砂壺泡茶,對方看著不像品茶的人,沒準還嫌泡茶的時間長,便直接端了杯子過來。
中年人也沒客氣,接過來咕咚咕咚喝了大半杯,用手背一抹嘴重新坐回座位,這下看著沒這麼急躁了。
雲舟看著換過來的書燈,總感覺和剛才手中的那個不太一樣,具體哪裡不同卻說不出來,就是一種感覺。
他知道,縱然是一對的瓷器,卻因為燒造技術等種種限制做不到一模一樣,也許是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