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將軍罐 | 瓷器修複
酆都大帝在得知少年的需求時,便第一時間派下屬在古籍裡翻找。
眾鬼死後所著的古籍均有記錄在冊,只是大多是記錄生平的自傳,單獨撰寫某一類專業書籍的不多,需要極高的藝術造詣。
若有此成就,恐怕在人間便已著書立說,不必到鬼界才圓這個夢。
汝窯作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雖然有名,但是燒造時間極短,持續時間僅有20餘年。
而北宋時期,皇帝還未設立督陶官這種專門負責監督禦用瓷器生産的官員。
督陶官是景德鎮成為制瓷中心後,由明代開始設立的,一直延續到清朝末期。
沒有專門的責任人,加上汝瓷的燒制步驟複雜,肯定不是一個窯工負責,這無疑為查詢配方增加了不少難度。
鬼差們在上司的指示下,翻閱了宋徽宗時期殘留的全部相關古籍,從窯工們的只言片語中慢慢拼湊出一部分汝官窯的配方,只是全不全面就不得而知了。
將所有關於汝瓷燒制的記錄全部謄抄在一起,馮大師拿到了一本薄薄的小冊子,約有四五十頁。
為了保持資訊的完整性,裡面夾雜了窯工失敗的記錄和一些亂七八糟的吐槽,需要馮大師和幾位好友好好研究才能得出結論。
在對方仔細研究的同時,雲舟也開始進行瓷器修複工作。
首先是修複能拼成完整器的單色釉和青花瓷器,需要清洗、拼對、粘接、打底子、用噴筆上釉這五個步驟,相對比較容易。
這一類的瓷器修複他並不陌生,但這是他第一次在沒有馮大師的指導下獨自進行修複,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目前擺在他面前的是清康熙時期青花將軍罐的碎瓷片,一共27片。
整體拼湊起來屬於大器型的瓷器,而且帶有蓋子,在數百年內儲存得很完整,尤為難得。
將軍罐是蓋罐的一種,器型豐滿流暢,可用來儲水、儲物,也可作為觀賞器具。
它的器型為上腹圓潤、中腹內斂、下腹漸收向外撇的形狀,底部平坦無釉。蓋子為圓蓋,中間有寶珠狀的凸起。
因其造型飽滿,且蓋頂寶珠高聳,很像古代將軍所帶的盔帽,大氣恢宏,故名將軍罐。
同樣,作為蓋罐,頂部的蓋子在日常使用中很容易打碎,有蓋子的鳳毛麟角。
這些碎片或許不是同一時期打碎的,可無論怎樣,帶有蓋子便極為難得了。
落地窗旁光線充足,雲舟先將組成蓋子的4片瓷片挑出來,放在一旁。
繼而將剩下的23片碎瓷片按照從罐體底部到上方的順序,從左到右依次排成一排,拿過黏性很低的紙膠帶,開始嘗試著將其拼湊起來。
來回實驗了很多次,確認好拼對順序後,他在碎瓷片上用可擦的油性筆在一一編上序號,將紙膠帶撕下來,將碎片按照順序重新排列在無塵布上。
在腦海中反複記憶了幾遍,雲舟才開始調變粘接劑。
瓷器的表面是立體的曲面,不像拼圖一樣在平面上,瓷器在拼接的時候要保證每個方向、每個角度都完全對齊,拼接得毫無縫隙,才能達到無痕修複要求。
尤其是這種大器型瓷器,碎片數量很多,確認順序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否則很容易出現前面的碎片全部拼好了,最後幾片碎瓷片卻對不上的情況。
他觀察了一下裂縫的分佈,一部分裂縫在白瓷,還有一部分在青花附近,對於調變的黏合劑也有相應的要求。
雲舟翻開筆記本,按照之前馮大師指導的比例將天然生漆、超能膠、瓷粉等各種材料混合在一起,對著自然光不停的調整。
無痕修複與其他修複不同,每一步都要做到分毫不差,盡善盡美。
這邊加一點,那邊去掉一點,黏合劑本來太過粘稠,但加了清水之後又顯得稀薄了幾分,只能再往裡加成分。
雲舟好不容易調變好,一看時間,已經到了下午2點鐘,比他平時多花了兩倍多的時間。
果然,有老師指導和自己做完全是兩碼事。
就好像上課時老師講了好幾遍同型別的題目,腦子裡會了會了,心想別講了好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