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國人自古就有養鳥的習俗,上自宮廷內苑,下涉文人雅士、平頭百姓等,都以養鳥為樂。
常言道:“武將養畫眉,文人養繡眼,太太小姐養鸚鵡,公子養百靈。”這足以說明養鳥之風遍佈了各個階層及身份地位,逐漸成為一種十分常見的休閑方式。
史書曾有記載,唐代楊貴妃就喜飼鸚鵡。
因養鳥而製作鳥籠,由鳥籠而衍生的如站圈、站槓、籠罩、食罐等等幾乎成了一個系列。
其中鳥食罐作為盛食器的一種,在諸多養鳥器具中是非常講究的一款。
華國是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人們常用的碗均以瓷碗為主,鳥食罐作為寵物食具同樣享受了良好的待遇,各種形狀,各種紋飾,至今綿延不斷。
漂亮的鳥食罐能為鳥籠增色,這也是養鳥人炫耀的資本。一般鳥籠中最少配有兩個罐,一個盛食,一個盛水。
別看鳥食罐小,卻是“麻雀雖小,五髒俱全”,集制瓷工藝、繪畫技藝、審美觀於一體,既具有實用性、觀賞性,又有收藏價值。1
從東漢發現黑釉鳥食罐、到唐代的白釉鳥食罐,再到宋代的龍泉窯鳥食罐、明宣德的青花鳥食罐,乃至於清代達到瓷器燒造高峰時期。
清代時期,方形、圓形、花口形、六稜形等多種形式,白釉、青釉、藍釉、綠釉、黃釉及青花、粉彩及鬥彩等各種型別的鳥食罐已非常齊備了。
至於民國以後,瓷器出現了頹敗的趨勢,養鳥之風也跟著沉寂了下去,再不複往日的輝煌。
在歷史上,除了楊貴妃之外,宋代的幾代皇帝都嗜好養鳥。
宋徽宗畫有一幅《五色鸚鵡圖》,並親自題文說:“五色鸚鵡來自嶺表……縱目觀之,宛勝圖畫。”
對於宋高宗,史書上也有“好養鴿,躬自飛放”的記載。
據說他在宮中養了100多隻鸚鵡,其中一隻紅鸚鵡特別會喊“萬歲”,趙構深為喜愛,紅鸚鵡死了之後,他還親自撰寫了祭文。2
宋高宗趙構的所用的鳥食罐,大多便是龍泉窯精製的官窯。
龍泉窯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窯,是宋代除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之外的第六大窯口。
其開創於三國兩晉,結束於清代,生産瓷器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是中國制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
龍泉窯以燒制青瓷而聞名,在南宋晚期,青瓷釉色與質地之美達到歷史的頂峰,有人工製造的“青玉”之美稱。
某位陶瓷史家曾贊嘆說:“宋代龍泉青瓷的每個碎片,至今仍令我們為它的美感所傾倒。”
足見世人對龍泉窯青瓷的贊美與欣賞。
雲舟拿著這對鳥食罐走進了珍寶閣。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珍寶閣看著十分冷清,每天最多能見到一兩個人。
像這種大型店鋪平時很少有客人,一般的客人來了也只是看看,生意大多是靠大客戶、老客戶來維持,真正做到了‘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這句俗語所說。
吳掌櫃正陪著杜老爺子下棋,見到雲舟,招呼道:“小舟來了。”
“吳叔,杜爺爺。”他打了個招呼之後,沒有多言,靜靜地坐在旁邊觀察兩人下棋。
過了二十分鐘後,杜老爺子笑著落下一子,吳掌櫃看了‘哎喲’一聲:“唉,我又輸了。老爺子您棋藝太高超,走一步看五步,我自愧不如啊。”
杜老爺子哈哈一笑:“誇張了。我要是有這樣的本事早就成了圍棋大師,不過是下得多了,懂得了一些技巧。”
他收好棋盤上的棋子,轉向雲舟,“你不是上學去了,還有時間過來?”
雲舟淺笑:“z大就在s市,離得不遠,週末正好回家看看。再說,杜爺爺您也需要人陪呀。”
一番話說得杜老爺子心中熨帖,正好有店裡有客人來了,吳掌櫃去招呼客戶,老爺子便讓雲舟陪他下棋。
他執白子,雲舟執黑子。
雲舟的圍棋是小學時候跟爸爸學的,大約學了半年的時間,後來也上過幾堂課,但初中之後就下得少了,遠遠比不上杜老爺子整日下棋的技藝,下到一半就敗下陣來。
“杜爺爺棋藝精湛,我自愧不如。”
“你才多大,以後慢慢學。”
杜老爺子連勝兩局,心情頗佳,雲舟趁機將口袋中的鳥食罐擺在收拾過的棋盤上,“杜爺爺您看,這是南宋龍泉窯的青釉鳥食罐嗎?”
“又去淘古玩了?鳥食罐,這在古玩市場上可不多見。”
杜老爺子開啟手邊放置的眼鏡盒,從裡面摸出一副鑲著金邊的老花鏡,將這對袖珍小巧的瓷器拿在手裡仔細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