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了一圈,果然還是劉文昌的人。劉仲笑了笑:“本就是她做的局吧。”望著天際淡淡道:“你被騙了。”
劉義垂眸:“那信是義母飛鴿傳書過來的,原本有兩封,其中一封是給屬下的。”
她說著話,就從懷裡掏出一封信,雙手將它舉過頭,她已離開劉府。”
劉仲取過信,掃了一眼,指尖微顫,信隨風而去。原來劉三竟是她外祖母的生前的部下。這麼多年了,她都未能察覺。
劉三寫給劉仲的信裡說,她已經尋到陸家少爺的那個孩子下落,孩子還活著,現在就在開封,是太康的知縣。
劉三知曉劉仲生性多疑,這麼一封來歷不明的信,劉仲必定不肯輕信,她便又單寫一封信交代義女劉義,令其找合適的時機將自己的身份表明。
這時馬已經吃飽喝足,踏著輕快的腳步行到劉仲面前。
劉義低聲道:“都督。義母說,太康之人,見與不見,都由您自己選擇。”
劉仲看了她一眼,然後牽起馬,提步不動聲色地走進茫茫山霧之中。
……
太康周邊的莊戶人家有舞龍燈的傳統。
每個村莊,隔二十年就會起一次燈,以祈求神龍保佑。
龍燈的講究很多,涉及神明和來年村莊的運數,村民不敢馬虎。
過年前十多天,年輕的女孩兒們就要跟老一輩學會敲鑼打鼓,二十年後她們的女兒輩也會跟她們學,這樣的習俗世世代代傳承下去,至今已經不知傳過多少年。
小柳村今年舞龍燈,正月初二子時,全村男女老少摸黑爬起來,聚集在“燈堂”前觀看龍神“開光”儀式。嗩吶聲、鑼鼓聲、鞭炮聲大作,引得方圓幾裡的人家都忍不住來瞧熱鬧。
所謂的“燈堂”就是臨時搭建的大木棚,一間木棚,丈二見方,中間擺了兩張大四方桌,後面的桌子上伏著“龍頭”,前面的桌子上置了香案和貢品。
那龍是木製的骨架、糊了彩色的外皮,做得惟妙惟肖,裡頭點了蠟燭,照得整個“龍頭”透亮。
有“道士”正拿著桃木劍,嘴裡嘀嘀咕咕不知道念著什麼咒語。村民們起初還都豎著耳朵聽,似乎聽到“玉皇大帝”“九天龍母”之類的,後來也都分了神。
女人們腰間繫了紅綢帶,專心扶著自家的“龍骨”,那“龍骨”就是一人長的木板,前後鑽了個口子,只等待會龍頭開過光,全村的龍骨就前後相接、用木棒栓住,便組成完整的“龍燈”。
人們只要舉著木棒往前跑,敲鑼打鼓便可舞龍。
木板上是竹篾和彩紙製成的大燈籠,燈籠邊掛著小鈴鐺,稍微晃動就會叮叮作響,籠裡點了蠟燭。
這時候“龍骨”七零八散地停在燈堂周邊,照得打穀場一片透亮。
男人們則牽兒抱女,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說閑話。一時間氣氛十分活躍。
“小姑姑,道士在說什麼?”
楊思煥有些困了,她打了個哈欠,半蹲下說:“她在說,小孩趕緊回家睡覺。”
多多環顧四周,周圍的人越聚越多,和他一樣的小孩也有不少。
“小姑姑,你騙人。”
楊思煥忍不住又打了個哈欠。她現在只想回去睡覺,最近公務繁忙,好多舊案有問題,沒想到昨日傍晚,周威那廝直接就將多多打包好、派人送到楊思煥府上,說之前答應了孩子,初二要帶他去看龍燈,好巧不巧,就在這個時候她夫郎也就是楊思煥大哥)染了風寒,她要陪夫郎,又不能對小孩子食言,就只能拜託楊思煥帶著孩子去看燈。
楊思煥正欲拒絕,轉頭卻看到小外甥可憐巴巴的小眼神,話到嘴邊只好又吞了下去。
楊見敏半夜醒來,看到周威睡得很沉,隱約聽到遠處的村落有鞭炮聲,便躡手躡腳地爬起來,卻還是不小心驚醒了她。
周威立刻坐起來,用手背貼在楊見敏的額頭上,檢查他是否還發著燒。所幸燒已經退了,她這才鬆了口氣,低聲問道:“想喝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