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場考《五經》,沒有試帖詩,題目也是中規中矩: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語出《尚書》)
拿到題目之後,楊思煥又一次忍不住朝不遠處的高樓望,以此為題的,想必那位主考官是個謹慎之人。
結合上一場考題,她大致已經可以描摹出那位考官的性子,謹慎而不落俗套,是個有趣的人。
那位走在甬道上時,若不是被其他號舍遮擋,她真想看看,那位究竟長什麼樣。
日後如有幸與那位一朝為臣,該是件有趣的事。
神遊之餘暗自慶幸上一場考試,得虧沒以《有圓無方》為題。想到這裡,她深吸一口氣,將筆又握緊了些。
這次她很快就打好了腹稿。將論點與論據以白話文的形式簡單列於稿紙上,接下來只需以古人的口吻,站在孔孟的立場上,改出一篇八股文就好了。
第二場考試比較順利,試子們被放了出去,緩了一夜之後,重新排好隊被關起來。
第三場考試,也就最後一場,這次和院試完全不同,考時務策。
相對形式古板、內容老套的《四書五經》考題,這一場考試與實際應用掛鈎,往往以時政出題,考法與出題內容皆是靈活多變。
此前縣學的兩位訓導為押題而爭論不休,一個說去年南方蝗災肯定要考,然後由此拓展出一系列專題,叫學生們一一作文來答。
另一位卻說前年北方雪災是要點,又搞出三十多個問題來出題。
兩個人私下吵得不可開交,最後一合計,幹脆都要寫,那段時間楊思煥一天交兩篇時策,黑眼圈熬到了後腦勺。
過了一段時間,兩位也批累了,就不再讓學生交文。
拋了這麼一句:“凡災案,重點皆在防治,立意高遠即可。至於策論,靈活變通需牢記。”
簡單來說就是:能教的都教給你們了,到考場自己想辦法吧。說了等於沒說。
考卷發下來,既沒考蝗災也沒考雪災,考得是洪災,要求以洪災治理為主要內容,作一篇文章。
洪水災害作為常見的自然災害,想必所有考生都能寫出對策,只是交上去的恐怕多是千篇一律。
開考鑼聲響起後,楊思煥下意識環顧四周,果然大家都在奮筆疾書,多是成竹在胸的模樣。
楊思煥卻遲遲不動筆,她要寫的,絕不能是卷子堆裡一抓一大把的東西,況且和她們比遣詞造句,她是很難勝出的,因此只能在內容上下功夫。
當別人都寫累了開始甩手時,楊思煥還在列大綱。
一般的書生可能開篇就高談論闊如何治災,但楊思煥開頭卻是疏散百姓,一切以人為本。之後才是治災,在這一環節大家論點幾乎一致,按老一套來寫就是。
下一步又是分水嶺,很多考生想必直接就跳到災情預防這一環節了,所謂“防治”就是治防並重,但楊思煥卻在這裡又加一步。
被洪水沖走的人是很難救的,這一死亡節點難以改變,到洪水消退後其實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瘟疫,瘟疫是可以控制的。
楊思煥寫下:深挖掩埋亡者、死畜,以生石灰除病氣。為災區重建,需修訂賦稅制度,免災區賦稅。再下一步才到預防措施。
寫得快的都收筆了,楊思煥才寫完大綱。不過她也絲毫不急,磨刀不誤砍柴工,接下來就正式作文。
她稍懈片刻,擦淨手汗提筆寫道:
子不語怪力亂神,洪水滔天,天災矣?非人所能控矣?餘道不盡然…
照著大綱,她洋洋灑灑寫了七八張紙,共計兩千餘字,最後收尾時心潮依舊澎湃著。
天色漸暗,趕在太陽下山前,楊思煥終於停了筆。
她由於太專注,主考官已從明樓下來也沒發覺。
她收筆時,不經意間一抬頭,發現一位身穿紅色官服的大人背手站在她號舍旁,此時正盯著她看,四目相對之時,那位大人不動聲色地拂袖轉身,緩緩向外簾去了。
次日楊思煥無事可幹,趴在號舍裡睡了半天。
卷子被收走糊名,鄉試就算結束了一半。
剩下的一半就是等,若考上了,半個月內就有喜報傳出,但若沒考上…
她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