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開始,吳超跳得球權。
吳超進攻能力有限,尤其是沒有作為高中鋒的低位技巧。所以他也不進內線,將球交給隊友後,老老實實在外線去做牆,但他的隊友還指望他這條大腿呢,最後又把球硬塞到他手上。
廖凱在外線盯防。
他餘光瞥見吳超的單打:技術粗糙,腳步根基不穩,又沒有足夠的體重到低位去背打,反而跟一個外線一樣在三分線內正面持球……
廖凱相信他的隊友一定能防住吳超,便安心守在協防位置上,重點防備其他球員的空切跑動。
但大家都是臨時組隊,從沒有在一起演練過,也沒有教練的佈置,純粹是憑打球習慣在打,所以並沒有球員能夠成功切入。
吳超沒有傳球的合適機會,倉促之下憑著身高強投,不中。
隊友們抓下籃板後,第一時間交給了廖凱。
運球過半場,這也是個技術活,他們可不想在教練和領隊眼皮子底下丟人、暴露自己的技術短板。
廖凱後場得球之後,從容地持球推進……
對現在的廖凱來說,除非遇見福格森那種逼搶高手,他壓根不擔心有人能對他的持球形成壓迫,他有太多的辦法能輕鬆應付對手的貼防。
而且隨著球性的增長,他還希望對手來貼防他,來下手搶他的球,這樣他擺脫防守會更加輕鬆。
更何況,吳超和他的隊友們根本就不敢上前貼防廖凱,就放任他從後場一直運到前場……
廖凱便持球,便指揮隊友落位:誰來擋拆,誰落底角,誰站罰球線做軸……
其實這些指揮也只能是做做樣子罷了,因為大家之間沒有配合,一切的站位都是死的,沒有動起來,也就不可能創造出機會來。
廖凱很快就發現了這一點。
球場上,最珍貴的就是時間,最考驗的球員的也是時間的稍縱即逝,一切的決定和反應必須要在瞬息間做出。
廖凱也沒有等待,他只需看上一眼,就知道需要自己去創造機會,將這盤死棋下活。
還未等擋拆瓷實,廖凱已經提前起動,一個輕微地肢體假動作後、朝著他熟悉的右手邊猛然起速……
廖凱的速度是怎樣的?在場的球員都清楚。
但他們又不清楚。
廖凱是朝著底線起速,防守球員立即追趕。
但當廖凱在高速中完成轉向,折向殺入禁區時,防守球員還在追趕……
甚至他還是朝著底線方向在追趕。
廖凱起速、變向、殺入禁區……整個過程留給防守球員的時間,只足夠他做出最初的那個反應。
籃下,吳超一直在鎮守。
進攻端的吳超唯唯諾諾,但到了防守端,他卻化身為遮天蔽日。因為他有2米10的身高和2米18的臂展,偏瘦的身體又保證了他身形和腳步的靈活,加上強硬的性格不懼對抗,護框和協防均是頂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