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話說回來,筑波大學隊那幾個小後衛的突破還真是不錯。
他們一個個長得不高,速度也不快,但突破的節奏把握十分巧妙、很會找時間差。有時廖凱都止不住為他們擔心,追夢隊內線鎮守的可是人高手長的汪少傑啊,再加上經常過來協防的身高2米05、彈跳出眾的朱松偉,但這些小後衛們還真能捕捉到那些轉瞬即逝的機會,總能完成一些讓人拍案叫奇的經典上籃。
同為突破高手,廖凱在大飽眼福、讚歎不已的同時,也覺得受益匪淺,甚至在場邊學起筑波大學球員突破時的那些巧妙的小動作來。
同時,廖凱也看出來了,這支筑波大學隊有兩個致命問題:一是投籃不穩定。一支打“小快靈”的球隊沒有投籃,無疑是一場災難;二是身體對抗能力太差。進攻的時候只能躲著防守人打,而在防守端,他們經常被迫用兩人去圍堵持球人,然後再依靠輪轉的速度來彌補。
說實話,也就是申塗、劉浩原、曹方等幾名後衛都沒有衝擊力,要不然早把比賽給收了。
筑波大學的教練也正是看出了追夢隊後衛線是弱點,要求球員們全場領防,給追夢隊的後衛施壓,要麼直接逼出失誤、要麼破壞進攻節奏,才一直和追夢隊打得有來有回。
追夢隊終究不是一支球隊,而是臨時從全國各地招募業餘界精英球員組建的一支僱傭軍。
細數他們的進攻,五個回合中能有一個回合跑出完整戰術、打出區域性的配合來,都算是不錯了。大部分時間,陣地進攻都淪為了個人強攻。
至於像筑波大學那種行雲流水的進攻套路,追夢隊就是再練一年也練不出來。因為這些球員是按照個人能力的強弱挑選入隊的,而不是照著一支球隊需要的各種功能球員組建。
所以場上,是一支有著超強個人身體天賦、卻技術粗糙沒有團隊配合的球隊,和另外一隻團隊配合默契、技術雖生澀卻標準規範、但身體素質平庸的球隊,兩隊各有弊病所在,才打得有來有回、好不熱鬧,比分始終交替上升。
只有當廖凱上場時,這種平衡才會被打破。
因為廖凱的身體天賦又遠超追夢隊其他球員,就更別提筑波大學的那些球員了,他們即便有著再正規的防守動作,再默契的防守體系,也根本無法限制廖凱的發揮。
在這種巨大的身體天賦差距面前,技術無從談起。
廖凱在第三節登場五分鐘,個人得到8分,幫助球隊建立起兩位數的領先優勢後,又被王仕朋換到場下來休息。
筑波大學的教練也看出來了,追夢隊的策略就是:比賽局面不利,就換上10號球員廖凱)來開啟局面;比賽順風順水,就把10號換下去。
這哪裡還是公平競爭的比賽?
分明就是一場貓捉老鼠的遊戲:想抓就抓,想放就放。
他也不甘心被當做老鼠戲弄,但他能又有什麼辦法呢,對方陣中偏偏就有這樣實力獨成一檔的球員。
所以,看見10號被替換下場,筑波大學教練並沒有竊喜、覺得正是球隊追分的大好時機,反倒是搖著頭無奈地嘆氣。因為即便他的球員打得再努力,勉強追近比分後,只要對方換上10號,他們所有的辛苦和努力就又會付諸東流。
比賽進入末節最後時段,兩隊的分差一直在5分左右徘徊,王仕朋大手一揮,將在板凳上休息了大半節廖凱再次召喚上場。
上場前,王仕朋對著廖凱說:“該結束了!去把比賽收下來!”
廖凱不負所望,上場之後就憑藉著良好的意識和超出常人的反應速度,抄截了對方後衛的突破分球,然後自己帶球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