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發動後,根據擋拆的位置和順序不同、各名球員的職責和跑動順序不同、終結點的不同,等等,落實為具體的戰術套路,並設定了一系列接地氣代號:拍頭以手拍頭)、背心手指球衣)、拳頭握拳高舉)……
但無論是那一套戰術,王仕朋都在細節上要求得極為嚴苛。
比如“拍頭戰術”:中鋒在高位給持球人打側擋拆,其他三名球員分落底角和側翼。
這套戰術最基本的要求是,當中鋒和持球人在擋拆時,其他三名球員應當沿各自的既定線路沿逆時針跑位。
而王仕朋的要求是,無論這三名球員怎麼跑,得保持他們之間的距離始終對等。——這壓根就是把球員當運轉精密的機器來衡量。
而且,這三人的跑動得和持球人的行進保持協同。
舉個例子來說,當持球人和中鋒打完側擋拆的同時,近端底角的球員就應當跑到遠端,而遠端底角的球員剛好要跑到側翼,而原本在側翼的球員此時正切到籃下……
什麼叫魔鬼訓練,這就是!
雖然訓練艱苦、枯燥,隨時懸著一顆會被王仕朋訓斥的心,但當球員們熟練地掌握好這些要求後,慢慢的,開始嚐到了甜頭。
因為王仕朋要建構的球隊,就是一臺機器。
而球隊裡的球員,都是這架機器上的一個零件。所以每名球員該怎樣跑位,什麼時間做什麼,清清楚楚,這可比在球場上犯懵要好得太多。
廖凱被安排在了側翼,主要負責切入籃下,或接球攻、或爭搶前場板。這也是王仕朋考慮到他不投三分,專門給他安排的位置。
而在“拳頭戰術”中,他則變成了提上擋拆的那個人。
擋拆後,他持球單打。
在所有球員中,他是進攻戲份最多的那個人。
幾天紮紮實實的訓練下來,15名球員李林因傷提前退賽)才勉強有了一支球隊的樣子。這時候,他們的第二個外戰對手——日本筑波大學隊也已經來到長紗。
……
這幾天,《灌籃2》第五期全網播出。
大家買好了汽水瓜子,抬著小板凳,聚在賓館裡一起觀看。
看完後,大家就不叫廖凱“小師弟”了,改為“李礦長”。
因為當節目裡李凱再一次躺著晉級後,滿屏的彈幕都是:
“這個李凱憑什麼晉級,有誰能告訴我?”
“李凱才是真的家裡有礦,伊爾丹和鄒凱恆和他相比,都弱爆了!”
“李礦長你好!我是夏礦長,我從《灌籃1》向你發來賀表。”
“蔡旭坤跳著rap發來賀表!”……
雖然胡志揚經常告誡廖凱,只要有新聞,不管是好新聞、還是壞新聞,都是一件好事。但廖凱仍然不喜歡以這樣一種方式被大眾關注。
喜歡籃球場上一少年請大家收藏:()籃球場上一少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