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凱耐住性子又看了幾眼,也沒注意到這篇報道下面的署名,直接回:“寫得挺好。我們開始採訪吧。”
趙凡一時倒楞住了,不知道該從哪裡先問起。
他感覺到廖凱性格太冷了,總是拒人千里之外,很難打交道,更是不像一個才16歲的少年,……這讓他心裡有些惶恐。或許,才能與眾不同的人,性格也跟普通人不一樣吧,他心裡自我安慰。
穩定好心態後,趙凡問出了第一個問題:“你大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打籃球?”
廖凱皺起了眉頭:這算什麼問題?
趙凡解讀出了廖凱的疑惑表情,連忙解釋:“就是指系統地打球,或者說帶著明確的目標開始打籃球……”
廖凱懂了,如實回道:“高中。”
“什麼?!”趙凡大吃一驚,“你……你現在也才高一啊,進高中才開始系統練球,那你才練了幾天,怎麼可能達到現在的水平?”
胡志揚和彭教練也在旁聽,聽到廖凱的回答後也是一驚,但更多的是驚喜:這麼短的時間,就能取得現在的籃球水平,……那正說明廖凱就是打籃球的天才,發展潛力無限。
事實上,籃壇上並不缺少15歲後才開始接觸的籃球的天才們,這也是這項運動的奧秘和魅力之一。就好像有些人從能走路就開始系統訓練籃球,有些人在很小的時候就成為了網路上的籃球達人,但最終,他們並沒能取得相應的成就,甚至未能進入職業籃壇,因為這項運動的終極奧義是兩個字——天賦。
胡志揚和彭教練這樣的人自然知曉這個道理。
他們隨便就可以舉出很多球星為例,就比如現nba最火爆的中鋒之一恩比德,包括歷史上最偉大的內線球員之一“大夢”奧拉朱旺,還有他們眼中的廖凱的進攻模板斯塔德邁爾……
廖凱並沒有注意到他們臉上的興奮,他謙虛地回答趙凡的困惑:“所有我的技術才會這樣粗糙,你什麼時候見過我持球推進?”
“對了,”廖凱伸長了身子,靠近趙凡,狡黠地笑著:“我持球技術差這點,你不要寫進報道里去。你知道的,比賽還沒有結束,我可不想讓我的對手們得知了這一重大秘密。”
趙凡一楞,馬上也陪著笑:“我知道了,你放心吧。”
說實話,他很感激廖凱能有這樣開玩笑的舉動,這有助於消除他內心的緊張。
接下來的採訪也就輕鬆了很多。
一個小時的時間,趙凡把他準備好的問題一一問了出來,廖凱也就一一作答。
趙凡將他記錄好的問答交給廖凱和於成輝確認後,又提出了最後一個問題:“你希望我這篇的傾向性是什麼?”迎著廖凱疑惑的眼神,他進一步解釋:“傾向性,就是情感暗示,你知道一篇報道不只是有他字面上的內容,還有它背後作者傳達出的一種導向。比如你希望透過這篇報道,讓讀者重點了解你的什麼方面,認識到你是一個怎樣性格的人,或呈現你作為球員的什麼特質等。接下來我也會根據你的傾向性來篩選、整理這些資料。”
廖凱想了想,也就明白了這是趙凡的好意。
他多看了趙凡兩眼,這時倒覺得這個小胖子人還不賴,考慮得很周到,而且充分地尊重自己。
喜歡籃球場上一少年請大家收藏:()籃球場上一少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