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趙指揮這條線,邢寶華算是和總裝達成了各種晶片需求的合作。
甚至可以承接研發專案,甚至還透露點,以後有通訊的外包業務也交給大米來做。
人家有自己的通訊,基本也不會找民間企業來做。大米是個突破口,可以承接一些外圍的通訊工程,當然要做這些業務,他們會派遣軍代表,負責溝通和監督。
如果是大米剛發展的那幾年,邢寶華絕對不敢接這樣的活,他怕在國際市場上混不下去。可現在,偷摸的乾點,還是有必要的,老美那邊盯上他,還想什麼國際市場啊!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這段時間,邢寶華還是比較忙的,一家華康的小科技公司的老總找到邢寶華,說明來意後,知道是總裝給牽線代理公司。
老總姓牛,公司地址距離首都不遠,雖說不遠但在另外一個省的省會,石市。
代理公司的主要任務是跟總裝簽訂各種協議。代表大米賺錢,但大米永遠不會承認和這家公司有關係。
就算查賬,也查不出兩家公司有資金來往。
前期工作,邢寶華會派兩位耿蕊小組成員參與進去,都是參與天眼專案的成員之一。
硬體軟體都會弄,他們暫時充當華康公司的技術人員,一起和北方工業的工程師一起開發專案。
代號:雷神工程—— 1130
11是管數, 30是口徑。
傳統的加特林是 6管,可這玩意是 11管。口徑代表著威力、射程。
專案提出有幾年了,一直擱淺了,由於缺乏相應的技術和財力支援,不得已在試驗幾次後,暫時擱置。
錢,倒是可以擠一擠,但缺乏技術和主要的電子元件,這就不是錢的問題了。
研發下去,就是燒錢,多久能有成果?五年還是十年,每年燒的錢,都是一筆巨大的開支,上面領導也心疼錢,所以把資金挪到成熟的專案中。
從天眼工程那邊得知有一套技術非常先進,那就是資料處理系統,配合雷達系統和火控系統,能快速鎖定目標並且追瞄。
這就讓雷神工程 1130看到希望,海基這邊就找到北方工業,早找總裝,促成雷神工程 1130再次研發。
別小看這門近防炮,這是戰艦最後的防線。
而且結構組成也相當複雜,而且這個小東西不光和主雷達共享資料,而且它本身也自帶一個雷達探測系統。
這個本身的雷達探測系統,主要防備突破外圍防禦圈的漏網之魚。主要防禦六千米到三千米內範圍。
按照北方工業提供的資料,這玩意還要加上鐳射測距儀之類的,最理想的鎖定目標是在 4050個目標之間。
理論射速在每分鐘一萬發左右。每秒 160發。
30口徑的不叫子彈了,叫炮了。一發大幾百塊,這一分鐘一萬發,一禿嚕好幾百萬眨眼間就沒了。
只要能防住目標,就算幾千萬也值了。
龍芯 2的作用,才是核心。
雷達捕捉目標,到火控系統,再到防禦,這之間的速度有個延遲響應速度。
來襲之彈的軌跡,高度、速度,都需要在剎那間做出運算來,並且擊毀。
這反應速度必須從捕捉的目標到擊毀都是在剎那間完成。人工就算了,等你發現,彙報,再到下達指令擊毀。一分鐘過去了。
自動火控才是關鍵。
就是發現目標,不用等人工請示,不管敵我,先擊毀再說。
所以近防炮裡面的東西還有很多,雷達,鐳射,熱敏感等等。能裝進去的,全部裝進去。
按理說,邢寶華只要提供晶片就行。
北方工業在參考天眼系統後,就直接讓大米連硬體軟體全做了。
他們感覺大米的這套資料處理系統他們玩不轉。重新研發這套系統,又要拿出更多的時間來。
專業的事兒,交給專業的團隊去做,這才是正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