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讓人頭疼的是一堆一堆的數字,能讓人欣慰的還是那一堆堆的數字。
沒有人知道這些數字背後的枯燥,邢寶華團隊就在這串數字中找快樂。
邢寶華把初步的超級龍框架打造出來,猛的一看,還以為是龍芯的升級版,畢竟裡面有 ar的核心,但仔細圍繞,又和初期的龍芯不一樣。
張東碩拿到框架結構圖後,很是驚訝,這麼快就弄出來了,但仔細看後,又不得不嘆氣說道:“還是中看不中用。”
邢寶華也認同的點點頭,也只有行家能看出核心的本質來。
移動芯再怎麼強悍,再多少奈米,都趕不上覆雜的 cpu。架構都不一樣,沒法去比。
小米有幾款機型就翻車在晶片上。為發燒而發燒的機器,不燒能對住這個燒字嗎?
說實話,小米的旗艦機都用的是最前沿的新款晶片。在效能上沒得一說,但在組合上多少差點意思。
手機晶片上的引數,已經讓媒體宣傳得很強大, 14奈米, 7奈米什麼?來,超個頻試試。要是不在低溫下操作,跟你姓。
常溫下超頻,呵呵,可以煎雞蛋,還沒等熟就芭比 q了。
64位的超級龍,看著很唬人,其實也就那樣,只是把處理方式給擴寬了。如果用這顆芯去計算資料,這……會不會把自己燒糊。
張東碩沒敢問,拿著邢寶華給的結構圖回到自己辦公地方準備完善細節。
就是把裡面的電晶體排序完成,再加上一些組合功能。
隨後,邢寶華就把瀟天那給喊過來,兩人商量著把系統給弄出來,以珠穆朗瑪為基礎,去掉那些繁瑣的功能,就來一個直接簡單。
把計算單元給強化起來。當裝置開機後,不需要檢索硬體資訊,最好幾秒鐘就進入系統,開機就進入軟體,進入工作狀態。
必須達到和路基的基本交接。
天眼在跑道上滑行時,就得進入工作狀態,一旦到空中,就把路基的活給接上手。如果在海上,那就是海基配合天眼的工作。
天眼的設計,是前後左右要完成 400公里左右的搜尋。最低要達到海平面的 8米搜尋。
敵方想要來個超低空,都躲不過天眼的搜尋。
同時還要達到 200個以上的移動目標分析。並帶有鎖定追蹤等功能,在這種模式下,光靠晶片難度確實大,但不是還有系統和軟體嗎?
這其中,軟體還要協助晶片,承擔 30以上的計算功能。以往邢寶華都是讓瀟天那把軟體,給縮小,精簡,再精簡,最佳化到芝麻粒那麼大小,能讓人用就行,這回敞開讓他設計。
甭管大小,把所有的計算功能給全面覆蓋進去。計算的函式和軌跡變動的公式,會有人來協助瀟天那完成這項工作。
想當初,邢寶華在首都見到的那些數學家們,可是震撼無比啊!
和瀟天那商討完,邢寶華就開始設計主機板方面。
這玩意畢竟和電腦主機板不一樣,用途也不一樣,就憑藉移動晶片垃圾效能,會不會燒?什麼時候燒,這都是未知數。
甭去想什麼工藝美,就簡單粗暴。弄得再好看也沒人去欣賞,這玩意就是來工作的,就是來消耗的。
為了保險起見,邢寶華在設計主機板時,就弄了四路 cpu,也就說一塊主機板上會鑲嵌四枚晶片。
不是怕計算能力不夠用,用數量來湊,而是怕燒,關鍵時候掉鏈子。一塊晶片燒了,不耽誤使用,還能持續工作,要是四塊都燒了,只能換主機板了。
但換主機板,還是耽誤時間,平時尋巡邏,搜搜目標,來個演習啥的,無所謂,但關鍵時候呢?
換主機板的間隙會出大事故的,天眼不光是當做眼睛使用,也是空中指揮。所有的戰鬥單位甭管天上飛的,陸上跑的,海里遊的第一波是聽它指揮的。
所以邢寶華突發奇想,把主機板設計大一點,四顆 cpu給他來個熱插拔模式?
用模組化來更換損壞的晶片和其他模組組。
如果有一顆晶片燒了,發出故障警報後,在其他晶片工作中,可以不斷電的情況下,更換損壞的晶片,來達到一個迴圈使用,還不耽誤事兒,能完美的執行運算能力。
就這還不算保險,還得弄一套備用主機板。而且這個備用主機板,必須在抗干擾環境中執行。
就是一暗一明,明面上的主機板正常執行,就怕遇到戰時受到電子干擾從而停機工作。那麼抗干擾的主機板就會自動啟動而工作。
這裡有個技術難題,邢寶華他解決不了,那就是在抗干擾的環境中工作,主機板自身就已經被幹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