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代的數字支付領域就是個新鮮的玩意。
人們對它的陌生就是不瞭解,其次就是懷疑和抗拒。
懷疑這玩意的安全性,抗拒裡面的錢,萬一不是自己的怎麼辦?
人們相信銀行,只是信用度高罷了,難道銀行就沒丟失過客戶的錢?難道銀行就真的安全?難道銀行就不會破產,你的錢呢?一旦出現這種個例,漫長的維權在等待著你上路。
數字貨幣的出現,必然會經歷一番波折,建立良好的信譽,不光要服務好,還需要時間。
而且他這玩意是在和銀行搶生意,確切的說,是在搶存款額度。
只有出現龐大的額度和少量的維持平衡的流動資金,才能往外放貸。
這樣才能產生盈利,逐步的產生數字銀行,當到達一定規模後,才能衍生出其他金融產品來。
前期的操作不用搞得很複雜,僅僅一個支付罷了。讓人們產生支付的興趣。
怎麼才能迅速的讓使用者對支付產生依賴,那就燒錢。燒錢的第一步,就是折扣價。這個折扣價產生的差價由支付系統來彌補給商家。
所以邢寶華想用三井藤三郎帶領著他的銷售部門去和商家洽談,簽訂支付協議。
只要擺上π支付的招牌,就可以在指定商品店內,用數字貨幣支付才能產生折扣價。
比如某白領看中一雙價值十萬 r元的一雙鞋子,如果這家品牌店內沒有折扣,那麼就需要支付十萬 r元。但由三井藤團隊談下來的折扣是八折,那麼這位白領用數字支付可以獲得隨機折扣。萬一是七折,π支付系統會給商家彌補上一折的費用。
這還只是物品消費,還有酒店,餐館,超市,機票,車票等等,只要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都要去談,補差價的燒錢方式,比印鈔機的速度都快。
三天後,十名銷售人員就給招聘到位,說是銷售人員,其實就是地推職員,需要揹著個包,帶著一摞資料每家店面要跑。
就這種崗位,出現了二百多比一的競爭。看得出小鬼子這邊的就業環境多大。
再說π集團的招牌也硬,起點很高,妥妥的大型企業。
人員到齊後,邢寶華簡單的跟他們開個培訓會。
這種新鮮事物出現,商家一時不好接受很正常,怎麼才能打動對方的顧慮?
那就看其他家使用數字支付的營業額度和利潤對比。
總會有第一個吃螃蟹的,別光想著一單賺多少錢,國人講究的是薄利多銷。甭管你是不是品牌,你的庫存總有打折的時候。
和商家的對話,也是有講究的,邢寶華和三井藤三郎和一位銷售經驗非常豐富的員工整理出一份對話表來。
讓新來的員工都背熟,再根據場合靈活運用。
招聘來的銷售員工都有著幾年的銷售經驗,從幾千人裡挑出這麼十個人來,說他們都是人精都不為過。
邢寶華打算分兩種模式進行數字貨幣支付,第一種是到實體店消費輸入店鋪的數字賬號,進行轉賬。
在這裡有個麻煩的地方,就是客戶需要把錢從自己的銀行卡轉到自己的π賬戶內,再進行支付。這就多了一步轉賬程式,而且轉賬時還要輸入賬戶,耽誤點時間,人不多的時候,怎麼弄都行,人要多了確實耽誤事兒。
不是邢寶華不想用便捷的方式,弄一個條碼或者二維碼就能解決,但攝像頭還在研發著。想要便捷支付還得多等幾年。
第二種方式比較簡單,邢寶華只要弄一個購物網站,吃喝玩樂集一體,使用者可以在電腦上選中後支付,賬單會以簡訊形式傳送到手機或者尋呼機上,使用者只憑藉著賬單資訊,就可以去實體店拿貨。
銀座這條街不管拿些多少家來,哪怕一家都拿不下來,邢寶華也得想辦法弄一家綜合商店,網站和實體店並行。
白領、藍領、都算是小資水平,大名牌消費不起,便宜貨又看不上,多加宣傳後,讓這些小資們觸動內心的購買慾。
折扣下,忽然發現,他們也能咬咬牙購買點名牌!
這就是購買的慾望,剁手節怎麼來的,還不是便宜鬧的。
十名職場精英在三井藤三郎的帶領下,開始對銀座周邊的商鋪進行掃蕩。
獨家,沒競爭對手很爽,難度還是稍微較大,大多數都是不信任,觀望,等等其他家看看再說。
哪怕拿出π集團股東資訊,人家也未必相信。
邢寶華覺得問題還是出現在 t+3模式上,要是秒到賬,估計所有商家都會開通π支付。
第一天出行掃蕩,就簽約六家品牌商,還是 r本本土的。能簽下來基本都是三井藤三郎功勞。都是關係戶,三井藤三郎給他們辦理過貸款業務。
商家能接受全都是信任三井銀行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