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軍營大帳外,兩道俠客打扮的人兒,躲在那山巒之間,瞧著拓跋燾的大軍再度率領著大軍開始拔營向前。
兩人一直看著,也一直跟著。
“先生,為何要讓?”
“伴君如伴虎!”
那先生答覆道:“他已經對你起了疑心,即使他依舊能入往日一般,相信你的能力,卻免不了有一種隱藏的疑『惑』。一旦觸發,便會被激發......這一發便不可收拾。”
花木蘭點點頭。
她沉默的看著軍營。
但陸安康不曾讓她離開,便是因為他們需要以另外一種身份加入這場戰鬥。
但在於辭職這方面。
輯錄數例:
乞骸骨、告老。
“乞”是“請求”的意思,“骸骨”指的是屍骸,意思是使自己的骸骨得以歸葬故鄉。這是古代最常見的辭官的委婉說法,用於官吏自請退職。
蘇軾在《范增論》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事,當時漢採納陳平的離間計,造成楚國君臣關係失調,項羽懷疑范增與漢暗中勾通,漸漸剝奪了范增的權力。范增知情後大怒,說:“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如此境況下,范增以“乞骸骨”辭官,實又滿含怨怒。
與“乞骸骨”相同的說法還有“乞休”,“休”的意思是“休息、歇息”,也是自請辭去官職。
稱病、移病。
說自己有病。古代官員上書稱病,多是辭官的託辭。《漢書?蕭望之傳》記載:“望之從少府出為左遷,恐有不合意,即移病。”
拿“孝”做藉口,拿父母祖父母當擋箭牌。
三國結束,天下歸晉。晉武帝司馬炎徵召陳密出仕,陳密不願,於是他就寫了一篇《陳情表》,呈給了司馬炎,表中以“以孝治天下”為主旨,說他幼時,伶仃孤苦,多虧了老祖母把他撫養長大。而今,祖母已老,又長年臥病在床,懇請司馬炎體諒他的苦衷。
直接走人。
《後漢書?逢萌傳》:逢萌因為王莽殺了他的兒子。他對朋友說,再不走就要殺到我了。“不去,禍將及人。即解冠掛工都城門歸,將家屬浮海,客於遼東。”於是將官帽高高掛起,與家人一同歸隱。
.....
陸安康則是讓花木蘭選擇了直接走人的方式。
原因有很多。
他需要讓拓跋燾看到花木蘭帳下的五萬大軍即使突然間沒了花木蘭,也不會譁變。
他們很忠心的接受拓跋燾的安排,成為大魏的朝廷的磚瓦。
繼續為這場戰鬥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應該也是拓跋燾所會擔心的地方。
一旦花木蘭起了異心,她帳下的五萬大軍可就成為了最大的威脅。
然而,眼前的事實讓拓跋燾看見——已然不會再發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