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間的佈局就如同這裡一般。
“東土的人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中間的也以為是。”
“那西邊的也以為是.....”
輪了一圈之後,發現竟然還有一塊地區。
“那裡名喚新大陸,也是一方天地。”
賀蘭敏之看著那板塊地圖,不免好奇的問道:“你是說這地是圓?”
“如果你非要聽,我能給你講三天三夜不停歇一句。”
陸安康言道:“至少在我遊歷天下的日子裡面,這的確是真的。”
賀蘭敏之充滿好奇跟疑『惑』的目光瞧著那地圖。
有關這地理學。
戰國之後,古代地理知識經過積累形成為一門學科──中國傳統地理學,即明清時候所謂的“方輿之學”。
“地理”一詞在中國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候。《周易·繫辭》有:“仰以觀於天文,府以察於地理”之句。唐代孔穎達解釋說:“天有懸象而成文章,故稱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理也。”西漢《淮南子·泰族訓》明確闡述了研究地理的目的:“俯視地理,以制度量。察陵陸、水澤、肥墽、高下之宜,立事生財,以除飢寒之患。”即根據不同地理環境從事生產,以解決穿衣吃飯問題。
東漢以前,已有兩部區域地理名著問世《尚書·禹貢》和《山海經》。《山海經》中地理價值大的是《山經》部分,其寫作時代是漢代之前。它對黃河和長江流域及其以外廣大地區地域範圍遠比《禹貢》為大)的自然條件以“山”為綱進行了綜合『性』記述。《山經》總共記載四百四十七座山,先按方位分為中山經、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和東山經五大區,每一區又分成若干山系,每一山系都以方向道里把一個個山嶽連線起來,對每一山嶽都記述位置、水系、天然動植物和礦產資源,所記當然不盡正確。《禹貢》和《山經》都是地理著作,但都未以“地理”命名,且體例也不相同。及至東漢班固著《漢書》,其中有第一篇以“地理”命名的篇章,即“地理志”。它的出現標誌中國傳統必理學開始形成。這個時期,中國地理學在疆域地理志、地圖、水系、域外地理和方誌等方面取得較大成就。
.....
陸安康講述的過程當中,能從賀蘭敏之眼神中看到那種求學的眼神。
他本該是一個專研學問的才子。
但是時局讓他變了......
他眼中很懷念那種滋味。
那種一心學問的滋味。
“再乾一杯。”
賀蘭敏之平靜又端起了一碗酒。
兩人對飲,話題從歷史到地理,到書法,到畫作,甚至到了佛經,卻唯獨沒有女人兩個字。
好似他對女人這兩字是如此的厭惡不已。
厭惡到,一個真正的賀蘭敏之都不想提及這兩個字。
.....
飲酒,一連三日夜之後。
陸安康離開了。
再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