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思緒,只是在玉帝心裡一閃而過。
眼眸則是一直落在下界,關注著楊戩的身影。
在其母雲華仙子被壓回天庭之後,楊戩便也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而其父楊天佑在難以置信的同時,又憤恨自己面對天兵天將時的無力,最終在數年之後鬱郁寡終。
楊戩辦理父親的後事,並且守孝了三年。
隨後,他才離開了灌江口,出去尋仙問道。
楊戩可沒忘了自己的母親還在世上,並且還可能是在天庭上受罪。
他想拜師求道,習得一身大神通去解救母親,也為父親討個公道。
一路遵從世人的傳言,去往有神仙蹤影隱現的“聖地”。
可惜,傳言中的這些地方要麼虛無縹緲,要麼乾脆是連楊戩這個未修行過的“凡人”都打不過。
因而,兜兜轉轉數十年的時間,楊戩只是平白踏遍了天南地北。
算是問盡星月滄海,雖說他仍舊還是面如冠玉的少年郎,但眼眸之中卻已添了一份滄桑。
當然,這幾十年的時間,楊戩自然不會是全無收穫。
起碼,他那一顆求道之心被幾十年的漫長歲月磨刷得十分透徹、堅定。
這一天,楊戩來了一個臨近西山的諸侯國周國,一如既往地訊從當地人的傳言。
腳步很快踏上了碩大寬廣的西山,作為西山支脈之一的玉泉山正是楊戩的目標。
玉泉山,金霞洞中,一位不食五穀、吸風飲露的道人徒然從感悟道法自然的境界中清醒了。
福至心靈的道人掐指一算,卻是察覺到了與自身有師徒之緣的楊戩。
隨之,道人不由發出一聲輕笑:“眾位師兄弟,這可不能怪玉鼎拔得頭籌!”
此道人正是闡教門下的玉鼎真人,玉清聖人的親傳弟子。
一眾闡教二代弟子入門不過數百年,三代弟子自然還未有過。
楊戩便就是第一人,因而玉鼎真人才會有這般言論。
————
天庭。
在瞧見楊戩踏入玉泉山後,玉帝便移開了目光。
對於自己這個外甥所經歷的種種,玉帝並不驚奇,甚至宛如是在看劇本上演一般。
或者應該說,根本就是在看設定好的劇情上演著。
因為這本身就是佛陀聖人挑動了命運線,玉帝默許的劇本。
說到底,不成大羅,亦不過只是在命運長河中掙扎的螻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