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緩緩退去,關羽並未強攻城池,來的氣勢洶洶,走的卻是風淡雲輕。
待關羽領兵撤退以後,楊秋想到對方過往戰績,心中難以安定。
他迅速召集各部落首領,商議應對之策。
“關羽雖然狂妄,卻也真是用兵如神,戰無不勝,彼信誓旦旦三日內攻下臨涇,我雖不信,卻也務必要嚴加防守。”
各部落首領,亦是畏懼關羽名氣,這個時候自然不敢怠慢,全都應諾。
“只要對方三日內無法破城,就是自食其言,漢軍士氣必然大降。”
“三日之內,關羽想要強攻拿下臨涇,絕無絲毫可能,就怕出現內鬼,與對方里應外合。”
“故此,這三日之內,爾等不僅要日夜謹守城池,還要非常注重城內動向,城門口,也需要分派各部落戰士一起把守。”
楊秋的做法,並無絲毫過錯。
關羽想要在三日內拿下臨涇,如果沒有人在城內接應,絕對不可能做到。
城中雖有漢人,卻成不了氣候,絕大多數都是遷入沒多久的羌人部落。
雖說各羌人部落都敬重楊秋,卻也難保不會有人暗中勾結關羽,裡應外合拿下城池。
君不見,若非關羽不同意,這些羌人部落首領恐怕早就投降了。
前面那投奔關羽,甘願充當先鋒的千餘羌人,也是最好的例證,楊秋這才不得不防。
之所以讓各城門口,都必須有不同部落戰士混合把守,也是為了防備某個部落獨佔城門,而後私通關羽,開城迎接漢軍入城。
漢軍主帥營帳。
“主公,臨涇城郭高大,守軍眾多,莫說我等所率騎兵不善攻城,就算麾下士卒都乃精銳步卒,也不可能攻破臨涇啊。”
“更何況,我等遠道而來,尚且沒有打造攻城器械,如何能夠三日內攻破城池?”
張遼走進營帳,看著一手撫須,一手握著書卷讀書的關羽,終究還是沒能忍住心中疑『惑』,出聲問道。
關羽輕輕放下書卷,看著已經沉穩許多的張遼,不覺暗自欣慰。
“待此戰結束以後,文遠也能委以重用了,無需繼續帶在身邊磨練。”
關羽並未直接回答張遼心中疑『惑』,反而暗自思量。
半晌過後,關羽卻反問道“文遠以為,我刀法如何?”
張遼聞言,雖不太理解關羽言下之意,卻仍舊滿臉崇敬的說道“主公刀法霸道絕倫,詭異莫測,無人能擋,神勇猶勝昔日楚霸王。”
關羽卻是搖頭道“過剛易折,刀法亦是如此。”
“吾結合戰場廝殺經驗,創立刀法之時,方知剛柔並濟,才是長久之道。”
“一味走霸道之路,必難持久。”
張遼若有若思,隱隱好像抓住了什麼,眼前卻仍舊蒙了層『迷』霧。
關羽有心栽培張遼,循循善誘道“大道至簡,萬事萬物皆有相通之處,刀法如此,為官如此,兵法亦是如此。”
“我若按部就班打造攻城器械,先不談能否攻克臨涇,就算最終能夠成功,亦會傷亡慘重,且雙方慘烈廝殺,定會與羌人結下仇怨。”
“我欲收羌人為己用,怎能如此?”
張遼心中感覺越發強烈,彷彿就要領悟,卻終究還是差了點,臉上表情不由變幻莫定。
關羽見狀,起身在營帳內踱了幾步,並沒有繼續說法,反而等待張遼頓悟。
足足過了半盞茶工夫,張遼才有些不確定的說道“主公莫非是想使用攻心之策,而後以計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