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踏踏!”
官道上,三千鐵騎縱橫而過。
自從高順領兵接管下曲陽防務以後,關羽就率領騎兵星夜兼程南下。
如今的張寶,雖然已經丟失下曲陽,兵力仍舊未損。
假如不趁機擊破這數萬黃巾,待其南下與張梁匯合以後,將變得無比棘手。
不錯,關羽想的乃是擊破而非剿滅。
歷史上。
朱儁率兵圍困宛城,韓忠不敵請求投降,司馬張超及徐璆、秦頡皆欲納之。
他們認為秦朝末年,楚漢爭鋒的時候,劉邦每每接納降卒。
如今韓忠請求投降,應該予以接納,如此也能迅速平定宛城黃巾。
朱儁卻嚴詞拒絕,說道:“昔秦、項之際,民無定主,故賞附以勸來耳。今海內一統,唯黃巾造寇,納降無以勸善,討之足以懲惡。今若受之,更開逆意,賊利則進戰,鈍則乞降,縱敵長寇,非良計也。”
隨後。
朱儁、皇甫嵩對待黃巾俘虜,基本都是毫不憐憫的予以屠殺,每每都有數萬人死於屠刀之下。
以致到了後來,數萬黃巾投河而死,僥倖未被殺死的黃巾軍,也只能成為流寇。
若是站在漢王朝角度上,朱儁這種說法的確有理,不過也值得商榷。
大漢如今雖是統一帝國,卻早已外憂內患,盜賊四起,叛『亂』叢生,討之不盡。
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讓百姓們有地種、有飯吃,叛『亂』就不可能停止。
盲目殺戮,只會讓黃巾殘餘變為流寇,禍害天下。
歷史上,黃巾起義雖被鎮壓,卻由於朝廷不接受投降,不少黃巾殘餘流落四方。
他們以劫掠為生,反而讓朝廷不得不加大地方權利,為後來諸侯割據埋下禍根。
更何況。
關羽不是朱儁,他會站在整個民族的角度上看待問題。
他可以帶兵平叛,卻絕不會屠殺投降的黃巾,因為他想讓這個民族少流一點鮮血。
“啟稟將軍,張寶棄城而走,已經率領大軍南下。”
關羽聞言,不由眉頭微皺。
他沒想到,張寶居然會如此果斷,直接捨棄臨平這座最後的城池,悍然南下。
事實上。
臨平之所以變成空城,也正是關羽給黃巾軍挖下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