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從常山徵調五千郡兵,而後星夜兼程開始行軍。
常山國人口眾多,郡兵數量也遠遠多於幷州,是以徵調五千並非難事。
只是常山國和下曲陽相鄰,時刻遭受黃巾威脅,關羽才不敢徵調更多郡兵。
關羽率領大軍最終抵達九門,和下曲陽遙遙相望。
九門縣衙,關羽召集麾下進行軍議。
“下曲陽已經遙遙在望,諸君可有破敵之策?”
諸將聞言,相互對視,卻並不任何人發言。
下曲陽有八萬黃巾,官兵縱然加上從常山徵兆的郡兵,也不過三萬之眾。
若三萬兵馬,全都是精銳倒也好說。
然而。
三萬兵馬戰鬥力如何,眾人自然知曉,並不敢報以太大奢望。
徐晃見久久無人應答,當即上前說道:“我軍兵少,又是長途鞍馬勞頓,乃疲憊之師。”
“黃巾賊據城而守,佔據地利,若貿然交戰,恐怕不妥。”
“為今之計,當先令士卒休整,而後派遣斥候打探城中訊息,再徐徐圖之。”
烏桓中郎將宗員、匈奴中郎將張修,二者聞言盡皆頷首。
關羽聞言,不由眉頭微皺。
最終,他將目光放在了賈詡身上,問道:“軍師可有破敵之策?”
賈詡搖頭道:“公明所言之策,已經是當下最好選擇,剿滅黃巾非一朝一夕之事,將軍不可太過心急。”
關羽眼中『露』出失望之『色』,不過很快就釋然了。
現實中就並非小說劇情,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以官兵如今戰鬥力,哪怕與黃巾軍正面交戰,恐怕也很難獲勝。
賈詡縱然多智如妖,卻也不可能眉頭一皺,就計上心頭。
謀士所獻計策,只是起到輔助作用。
他們所謂的計策,也只是在僵局中尋找機會,或者提前很早佈局才行。
官兵初來乍到,對於敵我雙方戰鬥力,尚且不甚瞭解。
賈詡也不瞭解局勢,如此就不能有針對『性』的提出破敵之策。
更何況。
真正能夠決定雙方勝負的重要因素,還是雙方將領以及士卒。
官兵初來乍到,敵情不明,若貿然交戰,勝負不可知也。
關羽沉『吟』半晌,心中卻有其他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