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殺俘不詳,將軍萬萬不可如此。”
關羽話音剛落,蔡邕就急忙上前勸諫。
蔡邕乃當朝儒士,崇尚仁義、胸懷。
兩國交戰,戰場縱有傷亡也在所難免,卻不贊同屠殺俘虜。
關羽道:“並非關某嗜殺。”
“奈何雲中兵少,這些人雖迫於局勢投降,心中卻桀驁難以馴化。”
“若放其迴歸草原,半載即可再度組成軍隊,成為北疆心腹大患。”
“假如留在雲中,先不說會消耗海量糧草,亦會擾『亂』雲中治安,反而不美。”
“昔秦與趙國連年交戰,雖屢有勝績,卻終不能徹底壓制趙國。”
“何也?”
“蓋因秦每戰俘獲趙卒,皆遣散回鄉,趙國實力未損,頃刻即能招募軍卒甚眾。”
“後長平之戰秦國大勝,坑殺趙國降卒,使趙國內男子缺乏,國力始衰,再無力與秦爭鋒。”
“鮮卑人口本就稀少,萬餘降卒完全能夠組建兩個大型部落。”
“若盡屠之,則動搖鮮卑根基,至少二十年內鮮卑再也無力南下,北疆才能得到安定。”
蔡邕聞言,欲言又止,最終只能微微嘆息。
就在此時,賈詡在徐晃的護衛下,緩緩走到面前,躬身行禮。
“詡拜見明公!”
看到二人安然無恙,關羽大喜過望,急忙上前挽住賈詡手臂。
“此戰能夠這等斬獲,皆賴先生之功。”
“某定會上表朝廷,為先生請功!”
賈詡聞言,卻是搖了搖頭,嘆道:“此戰雖勝,奈何水淹之計有失天和。”
“詡又豈敢因此居功?”
關羽愕然。
他沒想到,素以‘毒士’聞名的賈詡,居然會感覺水淹敵軍有失天和。
思量半晌,關羽終究沒有在這個問題上糾纏。
蓋因賈詡之功本就不好上奏。
養寇自重,慫恿匈奴單于叛變,遊說鮮卑聯合入侵,本就是賈詡之謀。
假如為賈詡請功,朝廷詢問詳情,卻也不好回答。
而此時。
除了關雄、徐晃、於夫羅這些些知情人,其餘諸將看向賈詡的眼神,都明顯帶著些許畏懼。
並非這些將領膽小。
他們在戰場上,並不畏懼廝殺。
然而人們都是血肉之軀,面對洪水這種自然偉力,根本無人能夠與之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