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或許是巧取豪奪,然而更多人,卻也只是以錢買地。
當農民活不下去的時候,除了出售田地也沒任何辦法,其實也無需那些大族巧取豪奪。
相反。
大族得到土地以後,還需要佃戶為其耕種,所以大多不會太過分。
就比如在漢代。
別看那些世家大族田地無數,由於愛惜羽『毛』,很少有人會真的巧取豪奪。
他們只需在百姓活不下去的時候,拿出足夠財物即可購得土地。
如此,百姓們既能解一時之憂,也能繼續租用大戶土地,成為佃戶或者家奴。
雖然日後生活會更加艱難,卻也總好過淪為流民,無家可歸,無地可種。
這樣看來。
東漢末年,世家大族土地兼併雖然嚴重,若沒有連年天災,倒也不至流民遍野。
最多,也只是讓世家勢力壯大,中央權力遭到削減,國家賦稅大幅度減少罷了。
壞就壞在,劉宏重用十常侍,搜刮民脂民膏。
《後漢書》記載: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親、賓客典據州郡,辜榷財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無所告訴,故謀議不軌,聚為盜賊。
也許有人會說,十常侍才有幾個人,親族怎會遍佈大漢。
此言差矣。
漢代宗族觀念極強,十常侍人數雖少,其族人也不會少。
不僅十常侍族人,他們族人婚親以及賓客,也都會成為其羽翼。
賓客,也可以說是投奔十常侍之人。
以十常侍在朝中權利,雖然被不少世家唾棄,卻也有更多人原為羽翼。
這些人能在各郡縣掀起多大風浪,僅僅想想都讓人不寒而慄。
不談其他。
就說中常侍王甫弟弟王智,也就是陷害蔡邕的五原太守。
宦官弟弟居然能擔任一郡太守,若此人品行不端,那麼一郡之地百姓又將如何?
這些人可不像世家大族。
他們沒有世家大族那種根基與名望,也不會有愛惜羽『毛』的心思。
這些人真想掠奪土地,那可就是不折手段。
所以說。
大漢雖然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土地兼併,卻不能把罪責都推在世家身上。
因為土地兼併,本就是王朝發展的必然趨勢。
不僅僅世家大族,那些豪強、富農乃至皇親國戚,都是土地兼併的既得利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