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帝採納程苞建議。
他派遣廉潔官吏前往赴任,而後派人招撫板楯蠻,不費一兵一卒平定叛『亂』。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如今板楯蠻叛『亂』尚且不足一年,御史中丞蕭瑗仍然領兵在益州平『亂』。
其實,如今不僅僅是板楯蠻叛『亂』。
由於此時大漢天災人禍頻繁,貪官汙吏橫行,以致流民遍野,盜匪四起。
很多地方,甚至由於死人太多瘟疫橫行,導致某些郡縣人口幾乎死傷殆盡。
曾經無比輝煌的大漢,此時已經滿目瘡痍。
若非還有數百年威嚴,大漢真的要分崩離析了。
落入這般境地,許多有識之士都看在眼中,急在心裡。
奈何靈帝寵幸宦官,公然賣官。
那些真正有才學之人卻得不到重用,大漢前途變得昏暗沒有光亮。
很多人都以為,黃巾起義是大漢動『亂』根源。
其實縱然沒有黃巾起義,那些實在活不下去的百姓,也許也會在劉角、李角的帶領下,爆發藍巾起義、紅巾起義。
大漢已經爛到了骨子裡,許多有志之士都在尋求救國之道。
故此,關羽以破鮮卑中郎將提出這個問題,倒也並不顯得十分唐突。
賈詡聽到關羽詢問,卻是沉默下來,臉『色』凝重。
足足過了盞茶功夫,賈詡才搖頭嘆息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國家頑疾太多,已經病入膏肓,豈能一眼而概之。”
大漢淪落到這種程度,有著很多方面因素,哪怕智慧如賈詡,也不敢說能夠看得透徹。
畢竟,王朝興衰乃大勢所趨,非人力所能扭轉。
在滾滾歷史洪流中,縱然那些驚才絕豔之輩,也只能融入這道洪流,透過點點滴滴盡力書寫新局面。
“病入膏肓麼?”
聽到這個詞,關羽已經明白賈詡意思。
只要大漢有任何希望能夠得救,賈詡也不會使用‘病入膏肓’這個詞。
病入膏肓,那就代表已經沒救,哪怕神醫降世也無能為力。
除非,這個時代再出現劉秀那等豪傑。
能夠以大智慧、大毅力、大魅力,將病入膏肓的王朝先粉碎,然後再重新建立。
破而後立,就是大漢唯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