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此時,田晏卻是向靈帝獻策,那就是透過對外戰爭轉移內部矛盾。
為了參與這場戰爭,田晏甚至向中常侍王甫求得為將,這才被封了破鮮卑中郎將的職位。
靈帝本來覺得國庫空虛,擔心戰事曠日持久並不想輕啟戰端,不曾想有宦官王甫等人不停攛掇,這就讓天子猶疑不定。
護烏桓校尉夏育更是進言:“鮮卑寇邊,自春以來三十餘發,請徵幽州諸郡兵出塞擊之,一冬、二春,必能禽滅。”
看到夏育上書中所言,一冬、二春就能掃滅鮮卑,靈帝終於心動了。
真要那樣的話,不僅可以轉移國內矛盾,還能樹立起天子威望。
試問,又有哪位天子不想戰功赫赫,留名青史?
正是為此,才有了這次遠征鮮卑的詔令。
“真沒想到,朝堂爭鬥居然如此激烈,那我等豈不成了黨爭的犧牲品?”
雲長先是聽得目瞪口呆,繼而感覺強烈的憤怒充斥全身。
他本來還想著殺敵報國,甚至覺得靈帝哪怕寵信宦官,卻也知道為百姓著想,派兵攻打屢次犯境的鮮卑。
卻沒想到,這場所謂抵禦外辱的戰爭,只不過是靈帝為了轉移國內矛盾的產物罷了。
直到此時雲長才明白,為何人才輩出的漢代,最終會走向末路。
幾次黨錮之禍,已經弄得士大夫離心離德,這恐怕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朝堂公卿,難道就沒人出言勸諫陛下嗎?”
雲長虎目圓瞪,顯然已經氣急。
假如這場戰爭是大漢準備許久,已經有萬全之策,哪怕雲長馬革裹屍也心甘情願。
奈何這只是一場因為黨爭才倉促發起的戰爭,料想勝率不高,那麼將士們的犧牲就會顯得毫無意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哎,朝中公卿又怎會沒有勸諫?”
臧洪嘆息一聲,從懷中拿出了一封書信,遞給雲長。
雲長接過書信,只見信封上面寫著‘蔡邕書’三字。
字型優美而不失剛毅,誘『惑』而不失正氣,哪怕雲長不懂書法,也知道寫信之人必定是書法大家。
“蔡邕,莫非是大儒蔡邕!”
很快,雲長就想起了蔡邕究竟是何方名士,不由失聲驚呼起來。
“正是蔡議郎。”
見出身平凡的關羽居然知道蔡邕,臧洪心中雖然疑『惑』,倒也沒有多想。
說起來,蔡邕身為士大夫自然同情黨人,不過好在蔡邕精通音律、才華橫溢,靈帝本人喜愛辭賦,這才對蔡邕頗為大度。
這也是為什麼,哪怕蔡邕屢次直言進諫未被採納,卻仍然留在朝中為官。
知道這封書信出自於蔡邕,雲長不敢怠慢,鄭重拿出書信讀了起來。
只見信中寫道:
夫征討殊類,所由尚矣。
然而時有同異,勢有可否,故謀有得失,事有成敗,不可齊也。
夫以世宗神武,將帥良猛,財賦充實,所括廣遠,數十年間,官民俱匱,猶有悔焉。況今人財並乏,事劣昔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