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煒是吧,今年才16歲?”
魏來滿意的上下打量著這位來自首都藝術學院附屬高中的學生。
單從形象上來說,吳煒無疑是很優秀的。
實際上能被藝術學院的附中錄取的學生,特別是表演類藝術院校的附中,那一個個不能說都是帥哥靚女,但是至少也是清秀以上的水準。
魏來當年,準確的說是他的前身,就曾經被首都電影學院附中的老師來招募過。
不過因為一些綜合考慮,以及魏來前身也是更喜歡導演專業,所以他後來只上了普通高中,沒有選擇進入藝術附中。
由此可見,這些專門為藝術院校培養學生的附中們,在各大初中進行學生招募的時候,對外貌還是很有要求的。美術、音樂型別的就沒有這種要求了)
吳煒就是一位很“上鏡”的小夥子,不過16歲,身高看起來就有一米八了,除了長相還有一股脫不開的稚嫩感,或者說少年感外,他的形象和那些一線小鮮肉相比,也差不了多少。
當然,形象並不是魏來關注的重點。
他關注的是吳煒那迸發出來的演技。
“吳煒同學,你能不能和我說一說,剛才拍攝的時候,最後那個眼神,你是怎麼想的?”
“你是故意的,還是無意的?”
被魏來這樣一位大導演專門叫過來談話,吳煒自然是十分緊張,甚至是很激動的。
不過他撓了撓頭,還是有些迷茫的說道:“魏導,我將自己代入到了故事之中,作為第一批進入地下城的學生,或許未來一生,都可能再也看不到太陽,回不到地面上了。”
“所以當我想到這些的時候,自然而然的就這樣拍出來了。”
“我的眼神很奇怪嗎?”
“不,很棒!”魏來點點頭,原來這是個體驗派的好苗子。
在演員這個行當中,有兩種比較主流的風格,一個是體驗派,一個是方法派。
所謂的體驗派,其實就是演員最早的樣子,體驗派的演員必須讓自己變成角色,應該在舞臺上想人物所想,思人物所思,努力去進入人物,然後表現出人物的情感。
簡單的說,就是完全將自己代入到角色人物中,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入戲。
這樣做的好處是在整個表演過程中“始終從自我出發”,我就是角色,角色就是我,能夠最自然,最真實的呈現出狀態。
但是壞處就是有的時候一些演員情緒本就不好的話,容易入戲太深,很多演員抑鬱,有的時候就是因為一些角色太深沉,演員又入戲太深,或者與角色共鳴了,就深陷其中了。
而方法派傳承自體驗派,但是又沒有體驗派那麼的融入,他們更多是在“演”,而不是體驗。
簡單的說,就是方法派的表演者,通常都是在體驗之餘,利用一些更簡單直接的方法,去讓表演更加輕鬆。
比如,同樣是演一個“gay”,體驗派的演員是真的將自己代入到一個gay的視角,從對戲的男演員身上,找到自己“愛”的那部分,然後將這部分放大。
但是方法派的演員,通常就是自我催眠,將對戲的男演員想象成一個女人,然後進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