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映?”
魏來若有所思的點點頭。
他怎麼把這事給忘記了。
所謂的點映,其實就是在電影大規模首映之前,先小範圍的試映一波。
好來塢那邊,點映制度已經用了幾十年了,效果很不錯。
但是在大陸這邊,電影才試行了十多年,而且每年願意提前點映的電影並不多,也就三五部。
原因很簡單。
點映是一把雙刃劍。
一般來說,只有對自己的作品很有信心,覺得一定會讓大眾喜愛的電影,才敢開點映。
因為點映這玩意吧,很容易影響首映票房。
如果點映時的口碑很好,那當然是能夠讓更多觀眾放心的在電影首映時就進電影院觀看。
但是,一旦如果點映時獲得的口碑不行,甚至都不用不行,只是口碑一般般,沒有達到媒體和觀眾都齊口誇讚的程度,那就會勸退一大波原本打算首映就買電影票的觀眾!
而眾所周知,電影上映,頭三天,甚至首映當天的票房成績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到後續的排片。
說句難聽的話,對電影製作方來說,哪怕是騙,也要儘量在首映當天騙更多觀眾進電影院看電影!
所以經常會出現所謂“詐騙式”的預告片。
一部兩個小時的電影,結果早早放出的預告片裡,兩分鐘的內容已經是全片所有精華了。
靠著預告片,將觀眾們騙進電影院看首映,結果正片品質拉胯,使得觀眾破口大罵。
但是首映當天的票房,就已經夠收回成本了,製片公司卻是達到了目的!
在這種首映開始之前,要盡全力用各種手段騙觀眾買首映電影票的年代,真沒有幾部電影敢搞點映。
因為點映雖然是小範圍上映,但是也差不多要辦個七八場乃至十幾場,能有個上千觀眾和受邀媒體人觀看。
【講真,最近一直用野果閱讀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安卓蘋果均可。】
而這些觀眾和受邀媒體人,一旦提前看過點映,他們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是會左右之後首映成績的。
一旦其中有一些媒體看完點映後,打出一般般的評價,甚至是差評,那首映票房腰斬都是正常的事情!
前年,有一部叫《大將軍霍去病》的電影,在宣傳的時候大眾反響非常的好,預告片也十分吸引人。
於是製片方膨脹了,覺得可以再加一把火,搞一次點映,擴大這部電影的宣傳效果和口碑。
然後,點映的口碑崩了。
購買了點映電影票的觀眾,事後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上,大呼被詐騙了!
什麼大將軍霍去病啊?
根本就是一部披著霍去病的皮,搞古代言情的“浪漫愛情史詩”罷了!
整部片裡,最精彩的兩軍交戰衝殺的劇情,不過十幾分鍾而已,而且大半全都剪進了預告片裡!
這讓原本以為會看到一部熱血古典戰爭大戲的男觀眾們,氣憤不已!
我是來看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熱血男兒大戰的!
怎麼進了電影院,結果看了2個小時霍去病和一個匈奴女子,以及大漢公主之間的愛恨情仇???
看完點映的觀眾,不管是普通觀眾還是媒體人,都對這部電影各種批評謾罵。
這導致原本宣傳風向一片大好,預售便破億票房的《大將軍霍去病》,首映當天只剩下了三千萬的票房成績。
第二天更是降低到一千多萬。
最終一個月的上映期,只收獲了不到一個億的票房。
而這部電影的製作成本就高達2.4個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