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的夜晚,與城市內不同。
沒有任何光亮,就連天上的星星都看不見,伸手不見五指。
今天晚上,有一場夜戲要拍。
為了追求真實感,魏來也沒有打算給演員補光。
更不可能專門找一臺吊車來吊大燈,人為製造個“太陽”出來。
除了點燃了一堆篝火外,再無任何外部光源補充。
監視器的畫面上,劉楷和湯少寧就算是圍坐在篝火旁,也根本看不清身形和麵容。
對於大部分劇組來說,這樣的拍攝效果,顯然是不合格的。
演員的臉都看不清楚,那還拍啥?
像橫店那邊如果要拍大夜,劇組肯定會調來幾個大燈,高高掛在空中,夜晚都能照的猶如白晝。
這樣演員在畫面裡就會非常好看。
但是魏來卻不打算這麼做。
倒不是為了省錢。
這次《大唐西域最後一次轉賬》,是一部偏紀實風的片子,講述的也是一個偏沉重的故事。
為了體現真實感,不只是演員們的妝造上很符合那個年代的滄桑感和“土”氣。
在畫面的呈現上,魏來也不打算加任何濾鏡,補任何光。
一切就按照真實效果來。
在熊熊燃燒的篝火旁,湯少寧和劉楷那張黑中泛紅的臉龐,若隱若現的出現在了畫面裡。
本來就一片漆黑的畫面,就算有篝火的光源做補充,但是也無法看清楚兩位主演的面容。
透過這種昏暗的鏡頭語言,立馬就營造出了一股十分壓抑的氣氛。
湯少寧手上拿著幾張沾滿血跡,明顯泡過水又曬乾了,十分皺巴的信封。
“幾個大活人,就變成這幾張紙了。”
燭火照映出湯少寧的半邊臉頰。
他臉色十分平靜,聳拉著雙眼,語氣死沉的說道:“字都沒了,我該往哪送?”
掌鏡的施以文,慢慢推動著攝像機,從中景拉到近景。
劉楷拿著一根木棍,捅一捅篝火,抬起頭看一看天空,惆悵道:
“是啊,被困二十五年,每個人都是渺無音訊。”
畫面在施以文的控制下,再次拉近。
“郭將軍幾次派人回長安,都死在了路上。”
“有一次終於聯絡上了。”
“沒想到,年號都變了。”
“現在算起來...應該是建中十一年了吧。”
鏡頭重新拉遠,拉回到了中景。
抬頭惆悵望著月亮的劉楷,回過神來,伸手在懷裡摸了摸,一枚銅錢被他摸了出來,遞給了湯少寧。
“這些錢上,鑄著大唐建中四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