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除了林雲和莫冠堯之外,其他人的表現可以說是中規中矩,並沒有給我們帶來驚喜。
包括莫冠堯,很穩,但是沒有意外的驚喜。
唯一的驚喜,也是引領這檔節目爆發的是林雲這個原本不被大家看好的唱作人。
第一期他帶來了《表態》,這是一首不錯的歌曲,最重要的是它有足夠的話題,長達七分多鐘的時間是很少見的,只要不是爛歌就一定會引起熱議。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不管是林雲對於這首歌的定義還是其他樂評人對這首歌的質疑,都讓更多的人知道了這首歌,也讓這個節目受到了更大的關注。
因為樂評人的糾纏,這檔節目在第二期播出的時候,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
這個時候林雲的一首《那些花兒》徹底引爆了大家的熱情。
極繁到極簡,林雲完成了一個不可思議的轉變,這首動聽的民謠也俘獲了無數人。
賣情懷確實能夠打動人,但是能夠讓這麼多人喜歡的民謠,一定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歌。
《那些花兒》,用實際行動給了那些質疑林雲的樂評人一個響亮的耳光,也把這檔節目推向了另外一個高度。
在這個情況下,薩宛菡和林雲在第三期的神仙打架這就可以理解了。
不管是故意的還是無意的,這檔節目都已經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硬核,也就是核心吸引力:優秀的原創歌曲。
其他人我不知道,起碼我很明白,我非常期待林雲在下一期會和誰對戰,又會拿出什麼樣風格的歌曲。”
這個樂評人從林雲參加《華夏好聲音》就有在關注林雲,好幾次都專門撰文分析林雲的歌曲,對他的創作才華讚不絕口,被不少網友調侃是林雲的御用歌吹。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前段時間他沒有發聲,大家還覺得奇怪。
原來是等在這裡啊。
估計謝子科等人又要覺得臉疼了。
讓人意外的是,當天另外一個樂評人也發文章闡明瞭自己的態度。
“《我是唱作人》的熱播,是華語樂壇的幸運,也是華語樂壇的不幸。”
以這樣一個吸引人的標題開場,下面的內容也一點都不簡單。
“如果不是經歷過八九十年代的人,估計很難想象,曾經華語樂壇也有出現那麼多的經典歌曲,每一首到現在也是經典的存在,是ktv裡面點播率最高的一批歌曲。
或許現在的孩子們會覺得那些口水歌、網路神曲才是華語樂壇的主流,才是華語音樂的正常水平。
事實也正是如此,現在的華語樂壇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兩個趨勢。
一個是老牌歌手不再想著出新歌,一天到晚上綜藝節目,翻唱一些經典老歌,只要音色有特色,加上全新的編曲,就能夠讓觀眾聽得如痴如醉。
各種綜藝節目遍地開花,歌手錢實在太好賺了,何必費盡心思去創作新歌?
這直接導致了除了少數音樂人以外,基本都不再去創作新歌了,歌手發新歌越來越少。
另外一個趨勢就是草根音樂、網紅音樂的崛起,無數流水線創作出來的口水歌、網路神曲堂而皇之地登上各大音樂平臺,透過炒作等各種手段佔據了各大榜單的位置。
至於這些歌到底好不好聽,旋律如何、歌詞如何,大家是沒什麼感覺的。
這是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這樣的情況讓我們想到了一個詞:死去。
是的,華語樂壇正在死去,優秀的原創音樂越來越少,堅持原創音樂的創作人越來越少,這樣的華語樂壇正在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