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我反問,“當然知道啦,不就是達摩祖師嗎?”
達摩祖師,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羅,後改名菩提達摩,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始祖,故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主要宣揚二入四行禪法,達摩祖師的思想,對中華文化起了很大的影響。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菩提達摩通稱達摩,又稱初祖達摩或初祖菩提達摩,是大乘佛教中國禪宗的始祖。他生於南天竺,剎帝利種姓,傳說他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出家後從般若多羅大師。
南北朝梁朝普通年中,他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從這裡北行至北魏,到處以禪法教人。
據說他在洛陽看見永寧寺寶塔建築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歲,歷遊各國都不曾見過,於是“口唱南無,合掌連日”。
他的名字原本叫菩提多羅,成年之後依照習俗更名為達摩多羅,是印度禪宗第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成為印度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自小就聰明過人,因為香至王對佛法十分虔誠,因此從小菩提達摩就能夠遍覽佛經,而且在交談中會有精闢的見解。
般若多尊者在遊歷天竺國時,一路弘揚佛法教化眾生。菩提達摩被般若多尊者普度眾生的理想,以及豐富的佛學智慧所吸引,就拜在般若多尊者的門下,成為禪宗的門徒,而且發願要將當時印度分裂的佛法思想統一起來,使佛法在印度重新振興。
後來菩提達摩繼承了師父的衣缽,在天竺國內弘揚佛法。有一天,他聽到自己的侄子,繼承南天竺王位的異見王,為了自己的國家不受外邦的欺凌,要採取禁止信仰的法令。
於是,菩提達摩便派弟子婆羅提前往勸諫,波羅提不辱師命,成功地扭轉了異見王的禁教政策,並且使異見王成為虔誠的佛教徒。
達摩至中國後,成為求那跋陀羅的弟子,屬於南天竺一乘宗,又稱楞伽宗。
空相寺是達摩大師弘漢葬身之處,來此尋根問祖古老的空相寺過去是佛門。
據說,當他來到洛陽時,看到永寧寺內十分精美的寶塔, 自雲: “年一百五十歲,歷遊諸國”,從未見到過, “極佛境界,亦未有此!”因而“口唱南無,合掌連日”。後到嵩山少林寺, “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在此期間,收弟子慧可,有慧可“立雪斷臂”的故事流行於世。
之後,他與弟子繼續北行傳法。但同當年在南方一樣,是非常得不順利。不僅受人“譏謗”,而且還遭到了光統律師、流支三藏等人的人身迫害,竟然六次被毒,最終因中毒不救而死。葬於熊耳山,起塔於定林寺。但是又傳,在他死後三年,魏使宋雲自西域回國時,又在蔥嶺遇到他。見他手攜只履,翩翩獨逝。當時宋雲問他:大師到哪裡去?他的回答是:回西天去。所以,又有“只履西歸”的傳說。如果宋雲所說屬實的話,那就有可能是達摩本來就沒有死,而是重返故土了。
達摩是禪宗大乘派,普渡眾生。由於他們的主張不同,每談論起佛事,二人總是不投機。武帝不能理解,這時達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動的地方,於是便告辭蕭衍,渡江北上入魏。
後來禪宗著名的《碧巖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流傳。以後,它便成為禪門眾所周知的公案了。
時神光於伊洛披覽群書,以曠達聞,慕師之高風,斷臂求法,師感其精誠,遂傳安心發行之真法,授彼一宗之心印,改名慧可。經九載,欲歸西方,囑慧可一宗之秘奧,授袈裟及楞伽經四卷。未久即入寂,葬於熊耳山上林寺。越三年,魏使宋雲度蔥嶺時,適逢達摩攜只履歸西方。師之一生頗富傳奇,亦難辨其真偽。師之示寂年代有梁大通二年、梁大同元年或二年等異說。又梁武帝尊稱師為“聖胄大師”;唐代宗賜“圓覺大師”之諡號,塔名空觀。
“呼……”崔明素拍了拍胸口,“就知道你這個呆瓜會這麼認為。”
喜歡滴血瞳請大家收藏:()滴血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