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站在我們面前的是小魚兒,還是粉面含笑微不露的小魚兒。
“你們好!”她甜甜地笑著,衝著我們點了點頭,而後看向了崔明麗,“明麗姐姐,今天早上有沒有看到我送給你的東西啊?那些雞血石我可是費勁波折才搞到的呢,你可要好好地收藏啊……”
小魚兒的聲音仍舊十分的清脆,但是在我聽起來卻著實的刺耳,我甚至覺得這個丫頭現在不曉得是什麼樣的道行,做起這些事情怎麼可以如此得心應手。
崔明麗淡淡地笑了笑,撩了撩額前的頭髮,“別這麼說,你好像比我大。”
小魚兒臉上的笑容僵持在了當下,我拉住了崔明麗的胳膊,“好了,走吧。”
當我走過小魚兒身邊的時候,我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此時此刻,從小魚兒身體裡面散發出地陣陣的陰寒之氣,很濃重,幾乎可以把我的肌膚都給凍住。
“這娘們,沒有想到這麼陰魂不散!”崔明伏看向了外面。
小魚兒拿出了膝上型電腦,煩躁地看了崔明伏一眼,“行了,忙你的吧,這種情況論是誰都是可以理解的。”崔明伏不再多說,只是走到了一邊。
小魚兒在一邊“噼裡啪啦”地查著資料,過了十分鐘,我再向外看去,小魚兒便已經走了。
“呶,你看看,這些是懸棺的資料!”小魚兒指著電腦。
生活在福建周寧、福鼎、柘榮、屏南等地區的畲族同胞,有一個關於懸棺葬由來的傳說:上古時,畲族的始祖盤瓠王與高辛帝的三公主成親,育有三男一女,全家遷居鳳凰山狩獵務農。
因盤瓠王是星宿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所以他去世後兒孫們就用車輪和繩索把棺木置於鳳凰山懸崖峭壁的巖洞中。其後代代沿襲,形成了古代畲族人的懸棺葬習俗。畲族的“畲”字,古時寫成“輋”字,也包含了這個故事的意思:在鳳凰山,有位大人物去世後,用車輪把棺木懸掛在峭壁巖洞中安葬。
上述傳說,點明瞭古人施行懸棺葬的用意,是為了“死不落土”。有人認為懸棺葬正是落土葬習俗的自然發展,具體而言,它與新石器時代的土葬墓有密切關係。
還有人認為,懸棺葬與史前原始民族實行巖居有關,是人們洞處穴居生活的反映。人們生時既然住在巖洞裡,死後當葬回原處。亦有人認為懸棺的形成實際上與戰亂和科技水平有關,並無什麼其他複雜的原因。但駁難者指出,迄今為止還沒有資料表明這種葬俗的形成是與戰亂有關。
也有人認為施行懸棺葬是“孝道”的表現或是為了追求吉利。如唐人張鷟《朝野僉載》記載古人的崖葬習俗,“彌高者以為至孝”,以至喪家爭相掛高;元代的典籍則載土僚人死後,懸棺以“先墜為吉”。
也有人認為古代越與濮及其後裔民族大多生活於高山僻壤中,把高山險峰、崇山峻嶺視為生活的依託,或因其難以接近、難以觸及而產生神秘感,進而把它作為神靈所居或通天之路加以頂禮膜拜,所以他們便把死者的靈柩置於高山峻嶺的崖穴之間,這樣不但使亡魂接近神仙天國,更重要的是使之易於皈附於神仙天國。
當年,西王母宴請武夷山眾鄉親的傳說,並稱葬有懸棺的崖洞口附近架置棺材用的木條為“虹橋板”,認為眾鄉親就是從這些“虹橋板”上跨空赴宴的。有學者便據此推測這些木條的真正用途是在於溝通道路,虹橋跨空,好讓崖洞中的靈魂自由出入,歸返天上。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縱觀懸棺葬遺存的分佈,幾乎都在臨江面水的懸崖絕壁上,表現出行懸棺葬的民族都具有“水行山處”的特點。
這些習於水上生活並以善於造船和用船著稱的民族篤信,祖先死後,鬼魂雖然到了人鬼相隔的另一個世界,但並未離開生前所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仍將與自己家人和後代長相廝守,並保佑他們繁榮興旺。
“這看起來還算是比較複雜的……”我揉了揉自己的太陽穴。
喜歡滴血瞳請大家收藏:()滴血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