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陽往南的一處渡口喚作茅津,這裡雖然不如風凌渡那樣河面狹窄,便於渡河,但是至少是一個不錯的渡口。這裡河面雖寬,但是至少河水流淌比較平緩,風平浪靜的時候,就是一葉小舟也可安然渡河。
楊奉在大陽駐防,早就準備了二十多艘小船以備不時只需。但是他說什麼也想不到河東兵馬居然敗的這麼快。而且獻帝居然從安邑逃出來,千里迢迢投奔自己。楊奉知道這可是上天送給自己的幾乎,可不能白白錯過。
現在大陽城外只有涼州三千騎兵,楊奉原本有意帶兵固守,但是一聽獻帝說,田靖在河東大敗,幾乎全軍覆沒。而且原本有兩千多兵騎兵一直在獻帝身後緊追不捨,只是因為進入大山迷失了方向才沒有趕到大陽。楊奉就有些擔心了。
他手下加上韓暹的殘兵滿打滿算也就四千人,加上董承的一千多兵馬,與涼州兵馬對陣根本沒有贏的機會。所以楊奉便存了渡河南撤的心思。
可是現在這五千多人馬,防守嫌人數太少,渡河卻是人數太多。之前準備的小船,每船可載三十人,二十條船一次能渡河的也就六百人。
這要是渡河可不知道要幾次才能運完,如果涼州兵馬追來,那麼沒有來得及渡河的兵馬就是全軍覆沒的下場。
為今之計,只有趁敵人還沒有發覺的時候,率先撤到茅津,趁著今夜到明晨的時間連夜渡河。如果等敵人趕來了,卻是來不及了。不過楊奉是絕不會放過任何得到好處機會的人,這面準備停當之後便去向獻帝陳說利害。
獻帝哪裡不知道他邀功的意思,但是他以為田靖以死,董承的兵馬又被打光了,如今只能倚仗楊奉,便只好許以高官厚祿。楊奉已經是後將軍,這次獻帝加封楊奉為車騎將軍,權力僅在驃騎將軍張濟之下。至於上一個受封的車騎將軍郭汜還在,獻帝卻管不了那麼多了。
獻帝怎麼想,楊奉可不管,這個車騎將軍的封號一下來,楊奉立馬就開始命令起其它各部人馬來。
楊奉留下韓暹的一千人馬和剛剛撤回來董承所部兵馬守城,卻帶著本部三千兵馬護著獻帝和百官撤到茅津準備連夜渡河。
夜晚渡河情況不明,自然不敢先讓獻帝涉嫌。楊奉讓六百人馬作為先鋒先行渡河。可是河面寬闊,加上夜晚風大,水流也比較急,這次渡河並不順利,翻了三艘船不說,往來一次也用了大半夜的時間。
獻帝和百官都有些膽怯,楊奉無法,只好讓自己的兵馬做好守衛工作,決定把第二次渡河的時間放在天明之後。
可是楊奉說什麼也沒有想到,就在獻帝和百官准備渡河的時候,涼州騎兵卻是出現了。
河岸之上本來只有兩千多兵馬,但是這些兵馬一心想著渡河撤到南岸,根本沒有什麼鬥志。一見涼州騎兵來了,第一反應就是爭搶船隻渡河。
獻帝那面剛剛上船,看到這種情況無法趕緊命令開船。但是就是這樣還是有很多潰兵跳進河中,游過來把住船舷想要登船。一開始侍衛還準備救幾個人上來,但是一看想要上船的人多了,沒有辦法只好用刀嚇退那些登船的潰兵。實在嚇不退的,只好用刀砍下登船之人的手臂,只為了獻帝的船隻能夠安然離開。
楊奉原來準備在河岸之上等候,下一次才登船的。現在一看涼州騎兵殺來,也顧不得自己麾下的人馬,帶了自己的親衛就近登上船隻撤離。
整個茅津渡口亂成了一片,河東軍不是被騎兵殺死,就是被趕到河裡淹死,當然也有因為爭搶船隻被自己人踩踏或者砍傷的。就是百官之中也有因為登船慢了而失陷在陣中或者淹死在河中的。
獻帝看著這場面既擔心又有些難過,後來船隻離開渡口遠離敵軍的進攻之後,獻帝的臉色也沒有緩和過來。
看看身邊的百官,分散在各船之上,一個個愁眉苦臉。獻帝心想如今朝廷的景況又何嘗不是如此。自己就像這一艘破船的當家之人,真不知道此次去了弘農又會如何,大漢江山的社稷會不會真的斷送在自己手裡。
不管怎麼樣,這十幾艘船全部安然渡過了黃河。到達南岸,最近的城池是陝縣。驃騎將軍張濟早已經得到了訊息,親自趕來迎接獻帝的車駕。
張濟讓獻帝領著百官和他一同趕往弘農,弘農城高池深,糧草充足,可以作為臨時的都城。
雖然弘農縣之前曾經是瘟疫最嚴重的地方之一,但是經過一場冬雪之後,瘟疫滅絕,百姓也開始慢慢回到弘農,逐漸開始新的生活。
張濟也算有識人之明,一到了弘農郡就把王邑從盧氏縣任上,調到弘農縣,暫代郡守之職。不管是安置流民,開墾田地,還是徵收糧草之外,王邑都處理得井井有條,也正是因為他的原因,弘農郡才能這麼快從瘟疫災害之中恢復過來。
除了民政之外,其它事物全部由張濟的將軍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