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於攜帶物品的網架式器具,也不知是哪頭鯨最先發明出來的。有便於機器夥伴拖拽的款式,也有便於鯨身上披掛的款式。一些奇怪的物件,忽然之間,開始在鯨群中流行起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研究所有幾頭特殊的年長雌鯨,她們早在機器夥伴的測試時期,就是研究所的親密合作夥伴。這幾頭雌鯨,奇妙地成為了新族群的領導核心。
但在與人類溝通方面,它們與年輕的鯨相比,逐漸顯得力不從心。
研究所的工作,越來越多地,由帶著機器夥伴的新一代鯨參與其中。
工作人員偏向使用雌鯨。
這有生理方面的因素。雌鯨性格溫和,很少因為亂跑而導致失聯,壽命也長一些。
也有文化方面的因素。逆戟鯨仍然是母系社會,掌握了雌性,就掌握了整個文明的核心。
第二代小鯨,比它們的母親輩表現得更為出色。
三四歲的孩子,藉助機器夥伴的輔助,甚至已經可以清晰地向人類表達出自己的微妙意思。
在學習語言和知識的過程中,它們顯然也接受了許多人類特有的思維邏輯。
有一頭七八歲的幼鯨,雖然不屬於第二代,但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它已經學會音調清楚地說出漂亮的人話。目前和它的機器夥伴一起,與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合作改進機械爪的傳動結構。
這個鯨魚構成的文化群體,為什麼態度積極地與人類合作?
衛瀚揚有很多猜想。
蘭澤覺得,其中聽起來最不像話的就是:它們喜歡吃肥豬肉。
衛瀚揚認為,陸地動物的肉一般都很柴,肥豬腹部富含脂肪的“清淡”口味,給了它們特殊的吸引力。
跟人類合作,有機會吃到平時吃不到的美味食物。這對於它們,或許也有一些文化上的意義。有可能,比較招鯨羨慕?
用“清淡”形容肥豬肉就很神奇了。豬肉清淡嗎?當然……清燉排骨和海魚煮的湯比起來,可能是稍微清淡了一些。
但是肥豬肉,從哪個角度它也不清淡吶?
衛瀚揚還有個更扯淡的猜想是:鯨們認為自己是人類。
已經和機器夥伴深度繫結的鯨,對於人類世界已經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機器夥伴提供的現成文化因素,成為了構築鯨魚想象世界的磚塊。
大海中貧瘠而單調的生活,已經容不下他們了。他們渴望離開大海,和真正的“同類”在一起。
部分使用腦機互聯機型的幼鯨,甚至已經嘗試著理解人類世界中的色彩。
……蘭澤不能苟同。這太離譜了嘛?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民族、種族、文化、習俗,乃至於由慣用思維方式決定的所謂“信仰”。人類本身的內在分歧根本無法彌合。
進步的社會,可以用各種方式把不同的人融匯在一起。落後的社會,就是和我不一樣的都得死。
人類各種族中,就算再多出個水裡的種族,又能如何呢?
不長手,說起來是致命的生理缺陷。機器夥伴只不過是後天補救措施,和瘸子的柺杖,聾子的助聽器本質上沒有區別。
水裡的逆戟鯨和陸地上的智人,終歸是差異巨大的不同物種。
但是,機器夥伴為逆戟鯨帶來了顛覆性的改變。蘭澤不能不在意這些。
機器夥伴陪伴小鯨成長,幫助成年鯨生活。
十多年來,已經有了兩代新鯨,甚至創造了新的“文化”族群。
不管怎麼說,這是大天使的完美參考。
喜歡人類更新計劃請大家收藏:()人類更新計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