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的私人辦公室中。倆人面前的茶壺正在沸騰,彩色的花草碎片在其中升降沉浮。
“一些大領導希望我們實驗組去給他們講講課。組裡誰去合適呢?你有時間嗎?”仙女問。
“講什麼呢?”
“主要是生物發育一次成型這條技術路線。目前的重點難點,未來展望。”
“嗯……還是你來講吧。這些本來都是組長的工作內容。何況,你的形象比較好。”
“嗯,也好。但你最好跟我一起去。”仙女兒抬眼望著蘭澤,“如果遇到一些研發方向上的問題,還有難題,還需要你親自來回答。”
“可以。”
為了這次高層課,蘭澤特地跟學院請了幾天假。
因為同一時間,他不能上遠端課,是必然要缺課的。
好在學期快要結束了,選課人數最多的空天數學基礎,已經進入了複習階段,靠兩隻助教就可以搞定了。
這次高層課,現場和遠端聽課的大領導都很多。包括最高權力執行機構★星球發展戰略委員會★的正副委員長和全體委員,掌握軍隊力量的將軍們,和國內部門的正副部長們。
仙女兒在大人物面前,表現得像個小學老師,把技術路線的問題講的深入淺出。
在提問時間,最敏感的問題,不過是生物洩露。
這個問題,蘭澤覺得她回答得也挺好的。
簡言之,在設計中就對功能生物加了壽命鎖。
發育出核電站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功能生物的身體組織,按照設定好的次序生長、死亡、分解、新生的過程;核電站完成的同時,生物體也徹底死亡,解體。留下的核電站,就像是螺殼與珊瑚一樣沒有生命的遺骸。
即使那麼多重的壽命鎖全都失效,生物在該死去的時候,繼續存活了,那也還有個適應性的問題。功能生物是為特殊環境設計的。其他環境對它們來說都是“貧瘠”而殘酷的。土著生物適者生存,人造生物的發育式製造過程已經耗盡了營養,殘餘部分無法生存只能死去。
當有大領導問到,這條技術路線是不是意味著人類可以完全擺脫地球,正式走向全宇宙,仙女望了蘭澤一眼,果斷移交了問題。
這問題太大。她根本無法確定地球和人類的未來方向。
蘭澤起身走向講臺,接替了仙女兒的位置。
大領導提出的“擺脫地球”問題,他歸到了生物學範圍之下。
在這裡,他不是數學老師,而是個生物學家。
他首先回答:能,又不能。
而後解說。
擺脫地球,不僅是個技術問題,更是個生物演化問題。
生物發育一體成型技術,意味著可以快速建造前沿基地。但在宇宙的巨大尺度下,人類生存基地移動的速度和生物演化的速度成為了走向宇宙的天然枷鎖。
在地球生物的進化樹上,智人已經存在三十萬年之久,卻直到尼安德特人式微,才成為主要的人類物種;但導致農業革命的大腦突變,直到一萬五千年前才出現。在一百萬年前,人類代表還是腦容量較小的直立人。而在三百萬前,地球上還只有古猿,一切勉強稱之為人的原始人,都還不存在。
從現在開始的幾百萬年之後,在最理想的擴散速度下,人類後裔有希望擴散到三十個光年以內的宜居星球。
蘭澤提了一下,自己也是數學老師。因為好奇,計算過。
但距離會使得不同星域的人口之間缺少基因交流,即使有完善的基因庫儲存舊基因,新生突變佔據的比例也會不斷擴大,最終使得不同星域,發展出不同的人種。
甚至更激進一點可以認為,發展成為與人不同,彼此也不同的物種。物種之間,是存在生殖隔離的。
時間越久,人類後裔生存範圍擴充套件得越大,不同群體之間的差別就越大。甚至,距離接近、基因型相似的群體,也有可能因為資源而發生衝突,從而演化出不同的生態角色。獵物,獵手……甚至還有,分解者。
在地球上演化出的生物,適應的是地球環境。這一點,對人類來說,也是一種先天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