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看來,人們的結婚年齡越來越晚,最終導致結婚不再流行;而實質上,這是因為人類心理上需要的,並不是異性之愛。人僅僅只是需要同類而已,而這與性別無關。
既然人類心理上需要的是同類。婚姻並不一定滿足這種需求。
很顯然同性天然更加相似。既然,作為同類的心理依賴,遲早要取代異性之愛。為什麼大家不乾脆和同性結拜,由同性別的兄弟或者姐妹構成一個熱鬧的大家庭,大家一直生活在一起呢?
歷史正是這麼發展的。
自古以來,如果由異性構成的家庭中有少數實現了情感上的幸福,滿足了心理需求。那是碰巧了。
因為婚姻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首先滿足的是“經濟”上的需求。
由婚姻構成的家庭,是生育和撫養子女的社會基本結構。在神州沒有實行社會化撫育制度之前,婚姻是保證人類在生理和文化兩方面,不至於迅速滅絕的唯一選擇。
說穿了,婚姻構成的家庭,是一種經濟結構。和愛情的關係不大。構成家庭的男女雙方,以及雙方的原生家庭,更接近於一種共同事業的關係。男女雙方在投資相當的情況下,近似於同事;而在投資懸殊的情況下,就接近於上下級了。在古代君王的家庭中,君主有許多妻子,同時也是他的下級。
婚姻用經濟條件保證,雙方的共同後代,在物資充裕的情況下出生與成長。營養充足,不至於缺衣少食。甚至還為後代的後代延續,提供各種物資和技能的保障。
自古以來,婚姻關係事關人類的存續或者滅絕,因此意義十分重大。
隨著社會的工業化發展,婚姻被逐漸侵蝕。
社會大分工取代家庭內部的性別分工,家庭在社會中兩種性別群體之間的經濟配置能力逐漸失靈。結婚率和人口出生率,也就隨之不斷降低。
為包括神州在內的亞洲東部帶來了人口危機。
這是落後的社會制度與人口再生產之間矛盾的必然結果。
在有了社會化撫育之後,婚姻的基礎就徹底崩塌了。
神州的人類,不再需要這種落後的經濟結構養孩子。
在先進的社會制度下,人們把文明的未來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後代的出生、教育、發展。養孩子比以前的任何時代養得更好。
生孩子有育兒所,養孩子有社會撫育制度;心理和情感需求有結拜制度。
婚姻淪為了舊時代的文物,用來寄託一些不切實際的夢幻。
在今天這個年代。結婚是情懷。不結婚是常態。
國內的平均婚齡已經接近六十歲;而婚姻延續的平均時長,是一年半。
蘭澤和張荷,如果就這麼分開了。恐怕再也不可能和其他任何人結婚。
有情人長相廝守,本就難得。
他們倆都不再是受荷爾蒙驅動的二十來歲小年輕;這也就意味著,不會再輕易投入激情。
“我們以後見不到妹妹了嗎?”小麥看看媽媽,又看看在一旁溜達的豆子哥哥。
“爸爸,可以見到吧?”豆子回過頭問爸爸。
蘭澤回答說:“嗯,當然了。等到妹妹出來了,媽媽會讓妹妹和你們通話的。只是不能整天在一起玩。”
“沒多大事。”豆子告訴小麥,“又不是生離死別。”
豆子張蘭綱同學有點破壞氣氛。
有他在兄弟幾人中間蹦來蹦去,大家都沒人傷感了。
實際上,這就是生死離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