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這麼大了自己睡!學學你兒子。”張荷正忙著。
她也在畫圖,末末的盔甲給了她靈感。她給蘭澤的麻花量身定製了一層——複合材料鱗甲。每一片鱗都可以拆下來,暴露出底下的結構。這麼幹主要是因為,好玩。反正不是屎,就是史萊姆。背上鱗甲,正好變成強力史萊姆小隊長。張·萬能·工程師·荷,為自己點贊。
蘭澤把多細胞工具搞定的那天,天氣忽然轉涼了。
就像北方往年的正常夏天一樣,正午短袖短褲正好,早晚必須加外套。就連陽光,都不再灼熱刺目,變得金黃明媚起來。
在用盔甲做麻花殼子的新工作站上,過濾海水中塑膠顆粒的多細胞實驗生物【塑集1】很快設計完成。整體結構介於海鞘和海綿之間,中間是個容納海水的大空腔,底部固定在巖盤上便於人類採集,生理活動依靠過濾海水中的有機物維持,軀體空腔的網狀支架乾脆就用採集到的塑膠構成。可以用分裂增生的方式,擴充套件分佈地域;沒有設定壽命,但不具備生殖能力。
利用特定頻段的電磁波近距離刺激,可以把整個生物體從巖盤上乾淨地剝落下來。也就是說,某處海域的任務完成之後,這種生物可以被清除得非常徹底。
這東西本質上是一團有機物,海里的魚拿它當食物也沒問題,消化起來和其他生物的軀體沒有什麼區別。要拿它治理海洋塑膠,必須培養成一定規模,所以,至少在早期是需要人為保護的。
從設計到實用有很長的距離要走。能否正常發育分化,能否完成功能,是一方面;能否適應複雜的海水環境,能否抵抗複雜環境中的各種干擾,是另一方面。這些全都是未知的。
從設計上,它是一種無害的生物。但實際上,它和現有生態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將發生什麼樣的互動,也是未知的。
一切未知都需要做實驗來探究清楚。
實驗急不得。涉及到地球生態系統的生物實驗需要循序漸進,因此有可能花上以年為計數單位的時間。
但在做實驗之前,還得先得初始細胞造出來。
蘭澤把【塑集1】的設計方案發給了公司同事,就開始琢磨核設施發育的不同路線。
實際上,他的實驗組夥伴們現在還沒做到核設施那一步。現在所做的,僅僅是讓多細胞生物發育成特定的大小和形狀。大小好說,形狀……這玩意不大聽話。生物體最大的問題,是柔軟時才能擴充套件,堅硬就難以移動。
柔軟的時候,實驗生物倒是成功擴充套件了,可是也容易變形。
而且現在的目標是讓代謝產物成為特定大小和形狀……這意味著,代謝產物首先需要運送離開生物體。對比【塑集1】的塑膠支架,蘭澤覺得自己原先的思路好像有問題。
地球生物中,節肢動物的外骨骼和脊椎動物的內骨骼,都是有特定大小和形狀的。他原先的思路和外骨骼有一些相通的地方,但外骨骼採用的材料,是堅韌而有一定的彈性變形能力的。這樣蟲子才好褪掉舊殼,換上新殼。
和外骨骼相比,內骨骼的材料狀態似乎和核設施發育用到的材料更加接近一些。一旦塑形成功,就不輕易變形。
如果是這樣的話,生物體本身只要以某種方式萎縮,沿著某個方向脫離骨骼即可,就可以留下堅硬的殼體……蘭澤寫寫畫畫半天,畫了一大堆草圖,試著想了一大堆可能性,但完全決定不了任何東西。於是他在生化編輯器中,又重新開了一組推算任務,把這一大堆的可能性用數學語言設定了一遍,用窮舉法聚集其他的相關細節要求,然後開始以內骨骼的方式尋找解決方案。
喜歡人類更新計劃請大家收藏:()人類更新計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