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她做啥都沒效果。大家早已習慣一直以來的狀態了。
在階級社會中,試圖脫離自己所在階級的人,若不偽裝成其他人的樣子,總是會面對全世界的抹殺。
而張荷頂天立地杵在那兒,直白地暴露出自己。媽媽卻對她視而不見;爸爸卻認定她活得失敗。
爸爸不但認為她活得失敗,還時不時地提醒她一下。
如果不是張荷成長得心理強大,說不定真信了他的邪了。
然而,在任何外人看來,張荷她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相貌堂堂,受人尊敬。從任何角度,都看不出她活得失敗。
父母構成的所謂原生家庭,是她來的地方。指望得到原生家庭的認可,這輩子都是不可能的。
她從那來,卻永遠回不去了。想回去,其實也不是沒有可能。放棄自己擁有的一次,脫掉層皮,從做飯開始重新學習,說不定真有可能重新被父母的家庭接納。
那種行為和自殺沒什麼兩樣。
不過,真實的人類歷史上,自廢武功迴歸家庭的女人,其實還挺多的。
家裡幾個人之間形成的男女劃分有巧合的因素存在,而世界劃分男女並不總是巧合。世界進入工業時代之後,無數女人為了討好所謂的家庭,俯身去做自己根本不擅長的事情;或者乾脆放棄家庭。
這是工業文明發展早期階段不完善的體現,同時也是人這個物種的悲哀。深陷工業文明的國家,深受其擾。
職業女性放棄家庭,不生孩子,於是神州人口陷入持續減少的漩渦。人口事關國運,政府用盡各種方法,充其量實現了週期性的經濟蕭條人口危機的不斷震盪,始終無法恢復健康的人口世代交替規模。
【注:所謂週期性的經濟蕭條人口危機,與勞動力市場的週期性變化有關係。
勞動力充足——經濟繁榮——有積蓄的職業女性,離開工作崗位去養孩子——幼童增長,同時職業人口和工作時間減少——經濟蕭條——謀生壓力促使職業女性增加[勞動力充足]——經濟繁榮……】
到了上個世紀,科技發展和社會分工終於拯救了人性。先是機器用來生孩子,然後最專業的人去養孩子。在國內,沒有人真的認為女性該回家養孩子,或者一邊上班創造勞動力價值一邊養孩子創造人口價值。
張荷的父母看上去古樸到離譜,是因為他們曾經是外交官。所在國需要的夫婦形象,就是他們這個樣子的。於是,他們的三個孩子年齡錯開,和當地人的孩子一樣,而媽媽成為了主婦。多年以後,連他們自己都習慣了。
蘭澤根本不需要張荷為自己的小家做什麼改變。在他看來,張荷的家庭角色已經很完美了。
總得有個大人貼身照顧孩子們。因為這個人跟孩子太熟了,日常生活中需要叮囑的事情,又太過於瑣碎,所以必須由另一個人向孩子們言傳身教更加高大上的東西。
蘭澤把兒子們從小帶到大,他不得不成為了一個嘴碎的爸爸。
而張荷跟孩子們從來不廢話,有事只抓重點。這挺好的。
蘭澤忙了大半個下午之後,在張荷指定的四點半鐘開飯了。小姨子在廚房堅持了一下午,給他打下手。小姨子的效率和質量都可以,調味和火候都不行。所以菜都是蘭澤做的。
姜漢臣一下午根本就沒露面。這倒是省得向客人解釋為什麼家裡多個外人的問題。
吃飯之前,兩個在餐廳看片兒的女孩關閉了投影。
小姨子的這兩個女兒,蘭澤已經忍受不了了。他更熟悉吱哇亂叫活蹦亂跳的淘氣孩子,收拾起來手段多得是。
這倆女孩最大的特點是安靜。說話聲音細如蚊蚋,還特別簡練。
問她們什麼,回答基本上都是:
“都行。”
“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