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末的四個哥哥,當年也是一領養出來就整天戴著定位手環。
但那時候,蘭澤自己也不過是個孩子。他連自己都照顧不好,哪知道怎麼正確地疼孩子?像是小麥,疼痛教育就有點少了,導致這孩子有點嬌氣。
那時候蘭澤一心只想證明,自己帶孩子就是比國家撫育系統的專業人員更優秀。順便,自己從小那麼不幸,完全是父母沒有親自照顧的結果。
現在嘛。他發現進入童校的孩子,已經並不怎麼需要父母的照顧了。
他們和父母之間,更多的,是一種情感依賴。不僅是孩子依賴父母,而且是相互的。
身心俱疲的成年人,和不知世事艱辛的小孩子泡在一起,總是很治癒的。
這也是為什麼,一到週末,他和張荷倆人就琢磨著把孩子接回家來。
他家的學齡兒童有四款之多。
小米這款,一本正經冒充大人,時而侃侃而談,時而深沉憂鬱,張荷相當喜歡。豆子那種開朗豁達愛作死的,蘭澤覺得揍起來省心,他喜歡。還有交際花款張一點,和嬌羞小霸王小麥。
而這幾個小子,其實並不太想家。
孩子們更需要小夥伴。他們回不回家反正都行。學校裡非常有趣,回家反而需要理由。
這個寒假,他們在家乖乖留到開學的理由,就是小末末。
他們陪著小末末玩玩具,替他換尿不溼,還教他說話。
小末末學會了喊:
“咯——”
“嘛——”
直到開學,小末末喊哥哥媽媽的方式也沒進化到兩個字。
只有爸爸是特別的:“叭叭叭叭叭叭叭叭叭叭叭……”
有一大幫人陪著小末末,蘭澤發現,他帶孩子從來沒有這麼省心過。他只要管好食譜和教學計劃就可以了。
教學計劃也沒什麼了不起的。
只不過每天調換不同的東西給末末接觸而已。他的媽媽和四個哥哥自然會興致勃勃地告訴他那是什麼,怎麼玩,“不能吃……”,和他說很多和每一樣新東西有關的話。
就連食譜其實也是教學計劃的一部分。不同的氣息,不同的味道,不同的色澤,不同的形狀,不同的口感,不同的大自然產物。每天被小末末啊嗚啊嗚地吃下去。增加對這個世界的瞭解。
理論上,幼小時嘗過的味道,更有可能成為長大之後食譜偏好的一部分。
不過這樣一來,蘭澤就不明白了,他本來從小的挑食是哪來的?
他參考的教學計劃原型,本來就是育兒所裡通用了幾十年的成熟方案。好用,管用,拿來就用。
認真思考之後,他悄悄在腦子裡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他小時候打不過就咬人,最熟悉的味道其實是……咳咳。
充滿了勝利者喜悅的味道。